全时北京关店 便利店生意为何如此难做?
-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495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全时北京关店 便利店生意为何如此难做? 北京的朋友可能再也见不到全职便利店了。5月11日,北京山海蓝兔商业有限公司宣布,由于经营策略调整,北京所有全日制便利店将于5月20日24: 00关闭,关闭前仍将提供全日制服务,全场商品打折6-70%(不含香烟)。
去年2月22日,通过‘解体分裂’结束品牌运营。当时门店数量超过7-Eleven,成为北京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店。
当时山海蓝图宣布以3亿元收购了“全职”品牌和北京、成都、天津、廊坊约500家便利店;华东和重庆的90多家专营店被罗森便利店接手,长沙的被杉杉接手。
全职现在又陷入危机,距离山海蓝图的投资介入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盈利困境与资金的压力
算上过去一段时间便利店倒闭,大部分是因为资金链断裂。
北京邻居因股东P2P雷爆倒闭,131便利店因股东资金断裂倒闭,前控股人华福控股——一直陷入资金危机,也是P2P业务,允许山海蓝图进入收购。
可见,资本是便利店最大的“生命线”,除了股东资本的断裂和崩溃,便利店的品牌经营也承受着更大的资本压力。
根据毕马威和CCFA(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国便利店的运营成本较高。2018年便利店年均支出60%为员工工资,34%为房租,近95%的成本为硬支出,年均总支出238万元。
但同年便利店日均销售额为5299元,年均销售额不足200万元,远远不能覆盖员工工资和房租成本。便利店行业严重依赖资本,超过四分之一的便利店处于亏损状态。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长战线、慢支付的行业。它的扩张靠的是资本,它的盈利靠的是精细化运营的能力。门店需要经历长期亏损,才能长期微利。
便利店企业在盈利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或应资金方的要求,往往选择快速扩张。
北京邻居的创始人王乐妍曾透露,投资者计划每年开设2万家便利店。破产前单月亏损500万,店铺自身销售收入入不敷出;
同样情况的131家便利店的创始人陈登旺曾告诉一鸥,他计划在2020年前开700家店,辐射6个以上城市,4个月内烧完投资人的4000万投资资金。
高速增长与过高的期待
中国便利店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根据亚洲国家便利店行业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便利店行业将进入快速扩张期。根据2013-2018年人均GDP和国家统计局便利店总数的统计,我国便利店过去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远远超过GDP的增长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16万亿元,同比增长8.0%。线下零售仍然是主要组成部分,便利店是最好的增长形式。
据中国连锁加盟协会统计,2018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达到2264亿元,便利店业态连续五年保持正增长,但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店自2017年以来进入负增长。
便利店除了起到消费升级的作用之外,由于其出现频率高,靠近社区,受到各种资本和互联网创业者的重视。
短短两三年间,中国市场已经发生了110多起便利店融资事件。以阿里巴巴、JD.COM和苏宁为代表的电商公司已经布局了大量的线下
7-Eleven占地面积小,没有大的存储空间,但可以为客户提供3000多种商品;20世纪80年代,POS机和扫描码订购设备已经有了;在供应链中,7-Eleven建立了自己的配送系统,每天三次补充货物。
这是便利店长期盈利的关键,但大多数中国初创品牌并不擅长。在没有充分了解运营机制和建设成本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对便利店的“入口功能”寄予厚望,期望过高。
即将到来的竞争对手大多希望通过快速扩张形成规模优势,甚至觊觎门店的现金流来补充集团的其他业务,最终半途而废。
区域经营与扩张的矛盾
全职消失后,中国便利店的竞争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连锁加盟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告诉亿欧,在短期内,中国的市场结构仍然与“国家品牌区域领导者”并存。
地区龙头以红旗连锁为代表,主要收入来源为成都市及周边郊县。其中,城市收入占2019年收入的56.17%,郊县占32.71%。这种收入结构维持了10年。
其他本土品牌的情况也差不多,美意佳和世足分别专注于广东和浙江市场,世足专注于在三线城市打造品牌影响力。
整个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大部分区域品牌脱离本地市场后,难以建立同样的市场竞争力,成为资本扩张便利店的陷阱。
比如方便蜜蜂“进国”的速度就比较激进。今年4月,他们先后进入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1500多家门店,其中只有北京超过500家
家门店,但有关便利蜂亏损、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全时在深陷危机之前,2015年全时门店数量达150家,2017年进入成都、重庆、武汉等8个城市,启动 “百城百万”计划,表示要投资百亿元、五年覆盖“100个城市,100万个终端”,到2019年“全盛”时期,全国门店数量达到800个。
即便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稳健经营的7-Eleven、罗森等外资企业,也一直没有贸然进入到二三线城市中,显然这些成熟的外资机构,深知门店的扩张更需要供应链与运营能力的同步,才有机会实现盈利。
来自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也在冲击着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王洪涛警告,目前已经出现电商、移动互联网生活服务品牌和餐饮企业与便利店展开竞争。竞争倒逼之下,便利店经营效率、供应链水平以及数字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但对于更多没有足够竞争力的连锁店品牌,这种竞争则意味着灾难。发生在全时身上的悲剧,仍将在每一个省份与城市中继续上演。
尾声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机构,便利店之于大众,有相当的社会价值。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夫,就将便利店称作“生活基础设施”。
烘焙面包、零食饮料,还有各种特有的热餐外卖,便利店给人们提供了简便舒适的购买体验。7-Eleven、罗森和便利蜂们,实际上已成为人们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但当便利店承载了太多扩张与竞争的压力,这个市场就变得不再简单而纯粹。相比一个个在危险中扩张的全时,我们更需要的,也许是那个偏安在成都的红旗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