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不是灵丹妙药

2021-02-06 08:54:56  浏览:502  作者:管理员
  • 消费券不是灵丹妙药

  • 【商户信息】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502


【货源详情】


消费券不是灵丹妙药 “凭证”治百病?

继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之后,4月20日,广东、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也陆续发放了超过3亿元的消费券。

4月22日,北京西城区也将发放总计1.5亿元的消费券。

到目前为止,许多省市已经发行了总计近100亿元的优惠券。

消费券对刺激消费、振兴经济能起到什么作用?

日本和台湾省的经验表明,优惠券对消费的额外拉动作用为10%-40%,平均可能为20%。也就是说,每开100元券,额外消费就在10元到40元之间。

2009年1月,杭州分两个阶段三个批次发放优惠券共计9.1亿元。

当时杭州市贸易局对杭州优惠券一期的跟踪统计显示,2041万元的优惠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拉动扩大效应为2.06倍。

但当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现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两国的国际形势、宏观环境和经济形势大不相同。

这一次,优惠券的发放更多的是地区和地方的举措。优惠券的发放方式、执行情况、覆盖面、准确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发行代金券短期效果明显,消费金额有所增加,但能否持续并向上游延伸还有待观察。

1

发行代金券的目的是通过政府补贴来刺激和刺激消费。

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总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11%。

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70%以上,这也是很多地方政府发行代金券刺激消费的原因。

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通过刺激终端消费,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推动消费,进而带动生产侧的扩张,从而实现经济的正向旋转,即“刺激终端消费——,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就业3354,增加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消费”。

这样才能逐步实现良性循环,推动经济运行重回正轨。

可以说,消费既是整个经济周期的起点,也是关键点。

发行代金券刺激经济的机制来自经济学中的“消费乘数”效应,即根据不同的消费乘数,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支出,国民收入就增加数倍。

消费券在带动居民消费增加的同时,也会相应增加厂商的边际投资倾向。

事实上,发行消费券是外部干预经济的一种措施。说明单纯依靠市场自身力量修复自身很难在短期内恢复经济,或者单纯依靠市场自身力量恢复经济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表面上看,新冠肺炎疫情是“经济停滞”或“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可能是经济“新常态”下各种矛盾的集中释放。

那么,发行代金券刺激消费能否重振中国经济,重启“正”周期?

至少从各地公布的优惠券带动本地消费的数据来看,是不错的。

杭州自3月27日开业申请代金券以来,据杭州商务局统计,截至3月29日,已带动杭州市场消费4.53亿元。发放政府补贴2983万元,拉动效应达到15倍。

截至4月14日,16333.6万杭州消费券支付政府补贴3.03亿元,带动杭州消费32.5亿元。

截至4月7日,郑州发行的第一批5000万元包容性凭证已核销1427万元,拉动消费1.87亿元,拉动效应13倍。

三月底,经过湖南省

灵寿传媒(ID:灵寿客)创始人陈月峰认为,优惠券在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短期消费,但本质上不能起到长期拉动内需和消费的作用,只能作为短期刺激的手段。

“核心是保障就业,老百姓有工作,基本收入有保障,口袋里有钱,让他们有能力真正消费,市场有消费增长空间。”陈月峰说。

更关键的问题是,发放代金券刺激消费不一定适合每个地方政府。

2

发放消费券有一个重要前提:政府必须有一定的“财力”。消费券只能因为财政盈余才能发放。

消费券本质上是政府投入资金,通过杠杆带动居民储蓄流入消费企业形成收入,而税收返还给政府形成正反馈的行为。

发行代金券也是政府财政资金经过各种考虑后的比较选择。

因为开券效果立竿见影,而且这几年投资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可能需要3-6个月才能有效果。

换句话说,发行优惠券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真金白银,我们必须量力而行。

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与消费司司长哈曾友3月1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地方出台政策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第二,要让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真正做好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借钱发行代金券,谁会以负债告终?恐怕最终还是要企业和消费者买单。

“量力而行”还有另一个核心原因,因为

为在个别地方的县级财政已经吃紧,甚至一些县城出现了部分事业单位拖欠三四个月工资的事情。

同时,地方政府还要有能力精准把握当地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和地方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并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尤其是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比如餐饮、酒店、旅游、娱乐、教育等。

否则,发消费券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消费券怎样发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中认为,若想发挥消费券提振经济的最大效用,需要在设计机制上下一番功夫。

一是,消费券的发放应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因为相较于高等收入群体,消费券所提供的优惠力度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刺激效果更显。

二是,在接受对象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商家和小微企业。

三是,尽量选择非耐用型、替代效应较低的消费品,如本次疫情中受冲击最大的餐饮、健身、文旅等生活服务消费品。

四是,尽可能提高消费券的边际效用来发掘潜在的消费者剩余。

最后,消费券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但仅凭发消费券,刺激消费,复苏经济,还不足够。

3

消费券短期内可以带动消费增长,并提振消费信心,但其很难持续,政府财力毕竟有限。

同时,不能夸大消费券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发消费券也不能长期拉动消费,还会带来通胀压力。

毕竟,消费券不能从本质上无法改变人们的收入预期,也不能频繁发放。

更关键的是保就业,才能保证居民收入,也才有持续消费的可能。

保就业就是让企业活下来。要给企业减税、免费,并给企业“松绑”,释放活力,帮助其完善自身造血功能。

有专家建议,政府应当允许企业免缴员工社保和公积金。疫情造成的伤害,不该由企业全部承担,员工承担一部分,也合情合理。

同时,也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所有人都能看见收入增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减税也要分行业和企业。

逻辑很简单:

一是,一些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订单,也没有营收,减再多的税也没什么效果。换句话说,这些企业可能巴不得被收税呢?因为只有企业有了收入,缴些税不应该吗?这总比没有收入、减税免税好。

二是,对一些有订单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减税不如免税好。而引导外贸转内需也需要政府支持。

同时,落实供电优惠、税费减免、放松管制、为商家提供便利的经营方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等都很重要。

促消费、扩内需是一场持久战。

对企业家而言,想办法让企业活下来,就是对员工最大的福利,也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