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与广告公司攻防战
-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530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MCN与广告公司攻防战 最近,杨洋所在的一家美妆MCN机构正计划成立一个广告部,计划招聘100人,相当于一次性将该机构的员工规模扩大50%。
“拓展人员主要负责品牌对接和拓展,老板想尝试做品牌营销的全案。”对于说。
这个垂直的MCN组织有160多个美容博主,覆盖5000万粉丝。过去,种草和活带货物是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这家公司正在向全案推广和品牌整体营销方向发展。
MCN,曾经是传统广告策划和代理公司的下游分支,正在扩大业务,甚至改变广告业的格局。
国际监测系统(天下秀)新媒体业务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孟莉表示,未来,MCN机构将关闭广告公司。但“干下去”并不是“杀”,而是现在MCN的组织会越来越多的广告公司,越来越多的品牌广告主会选择与社交平台合作。
传统广告策划和代理公司的前路似乎已经决定:要么转型,要么被现有的MCN机构侵蚀。
真的是这样吗?
更多公司选择MCN机构做营销
吴华在一家日用品企业广告部工作,主要生产电动牙刷和吹风机。从今年开始,广告部就要求“一分钱一分货”,制定了严格的每位员工——的KPI考核标准,比如做了多少广告,销售的结果要看。
在许多行业中,广告营销都要求“产品、效率、销售”的整合。
看到竞争产品在整个平台上不断种草或者通过一些kol进行货活,销量还不错。吴华近期的主要工作也转向为企业新推出的电动牙刷寻找匹配的MCN和KOL人才。
吴华总结经验说,在选择KOL在线名人达人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一群对这个产品有高度契合度的人;你不能只选择头像的KOL,因为头像越多,它的粉丝受众越窄,所以你可以把两个KOL的预算分别放到20个中腰天赋里。
“振动自动快种草,小红书推广,实现电子商务现场销售”。这句话成了吴华企业广告营销的新思路。只是五华部对MCN的营销合作预算很死,“有些项目平均分配给每个KOL才几百块钱”。
但是新的尝试已经开始了。直接接触粉丝,直接转型,直接销售。“三个指示”成为行动纲领。
和吴华的公司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将品牌营销重心转移到依靠MCN进行营销。
据艾瑞和魏梦传媒7月发布的《中国新媒体营销策略白皮书》,依托KOL开展直播营销、短视频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已成为目前广告主最关注的方向,相关预算也将向该领域倾斜。
2020年广告主主要关注的两大趋势/来源: iResearch
该白皮书还显示,从2019年到2020年第一季度,每个季度约有70%的广告主选择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其行业主要集中在快速消费品、美容化妆品、3C/IT/电子、网络服务、零售等快速消费品领域。
一家母婴快消品公司告诉刺猬公社,快消品领域首选MCN,因为快消品行业重视快速销售。此外,受今年疫情影响,销售压力较大。企业在做广告营销的时候,更要求产品和效果一体化,投资能产生转化,需要销售业绩和ROI。
广告传播与营销平台“传播易”执行董事郝春对茨威公社表示,今年很多公司的营销费用都大幅削减,就连一些a股上市公司也不例外。
易沟通网站主页(部分)
“我和一家a股上市公司谈合作,合同成本从100多万降到30多万。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会追求更多的效果广告,投资就会有销售。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公司投资MCN机构,希望能产生快速的转型和效果,但是里面的水很深,数据造假严重,网络名人的成本也不低。”某中型企业品牌负责人告诉刺猬公社。
这家公司已经寻找了两个在线名人所有者。一个是粉丝数十万的淘宝主播,只有一个商品需要1500元的坑费,提成另算。还有一个是某站的上主,粉丝只有33万,但是网上特价超过10万。“这是否值得投资,企业其实缺乏参考,无异于盲人摸象。”负责人说。
该企业的担忧和疑虑也是目前MCN行业存在的问题。一些市场参与者表示,MCN及其背后的网络名人发展迅速,但市场参与者也是喜忧参半。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它们,
决问题,会影响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预期。从协作到竞争?
MCN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既有广告行业格局带来了冲击。先来简单回顾下MCN的历史。
MCN是舶来品,产生源头是作为个人创作者与YouTube之间的中介平台,提供内容分发、广告营销、视频变现等一系列服务,广告是国外MCN的主要营收来源。
进入中国后,MCN逐渐涵盖到了创作者挖掘、培养、内容制作等方面,并覆盖到了图文、短视频、直播等不同内容类型的社区。变现模式主要分为:广告变现、平台补贴、内容电商、用户付费 和IP授权5 种。
MCN不同渠道变现的公司 /图源:“新时代证券”报告
广告变现是目前MCN行业最主要的变现手段,包括内容植入、视频贴片、信息流广告等形式,内容电商则是红人带货或者商家自有电商平台带货等。
那么,广告和公关公司和MCN机构业务上有何不同呢?
刺猬公社调查发现,在MCN发展早期,本来两者在业务上是一种“发包与接包”的协作关系,但现在随着网红经济发展迅速,一些品牌方开始绕过以前的中间广告商,直接对接MCN机构下单。而一些MCN机构本来是接包,现在也开始绕过广告公关公司,直接对接品牌方。传统广告代理公司与MCN两者关系有从协作转向竞争的趋势。
一位某广告大厂的前资深员工告诉刺猬公社,以前,传统广告和公关公司相当于一个大脑,主要为企业提供品牌营销全案服务,这其中短视频、直播等作为新媒体营销业务的一部分存在。广告公司一旦接包成案后,就会细分任务,对外发包,寻求下游的MCN供应商来合作。这种情况下,MCN等其实更类似于一个新媒体营销部门,它是在新兴的媒体领域,比如短视频、直播等来执行传统广告公司在新媒体渠道上的策划。
一位在广州的资深广告人也告诉刺猬公社:“如果把广告公司比成是个圆,MCN差不多只占了六分之一,只能负责新媒体方面的渠道而已。”
但现在,随着MCN及背后的网红营销成为企业看重的营销主流,MCN与广告策划与代理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艾瑞联合微梦传媒发布的《中国新媒体营销策略白皮书》中,可以从“微梦传媒”的产业链布局,来类比一下广告主、营销服务公司(相当于广告公司)、新媒体平台方三者之间的关系。
广告主、MCN、营销服务商(广告公司)角色类比 /图源:艾瑞
可以看到,这个产业链大的方向是广告主提出需求(上游),广告公司(中游)接包,再投送到媒体平台(下游)。
MCN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可以直接为品牌方来提供内容合作服务,也可以接营销服务商的包。KOL可以接营销服务商的包,也可以直接接广告主、也就是品牌商的包。
可见,MCN及KOL绕过中间的广告公司直接找到品牌商来做业务,其实也是可行的。
一位蓝标前资深员工说,在蓝标,做一张能彰显企业调性的品牌海报,可能都收费7000-8000元,其实这是外包的,给原创作者是4000,蓝标挣个中介费。这个商业逻辑在以前是成立的。因为市场信息不透明。但现在,随着市场透明化,再要中间商“意义下降”,这也一些MCN与企业品牌方对接平台为什么能做起来的原因,因为后者一做平台,价格就容易透明,就会更便宜,彼此对接也更高效。
其实现在一些MCN机构也不满足于去接包了。刺猬公社了解到,一些MCN机构也开始成立广告部或招商部门,直接为品牌方提供服务。
这样以来,以前作为广告公司全案营销的“下游渠道”和“工具”之一的MCN机构,与广告公司之间就从协作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
MCN与广告公司的进与退
“MCN机构会取代广告公司吗?”在时下的广告行业,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
刺猬公社通过双方调研发现,目前传统的广告或公关公司会受到影响,但还不会被取代。
广州一位资深广告人说,虽然现在一些MCN机构也开始做全案策划,但短时间内还不足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广告策划及代理公司。
“广告公司更能从品牌方和策略层面,全盘把控品牌方的营销,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最终产出的是品牌调性和品牌理念的传递。而MCN只是从自身资源和红人出发,最终产出是流量,为线上生意吸引了多少流量和新客。”
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品牌建设想法也是不同的。“像快消品因为注重销量,所以启用MCN机构会偏多。但像金融、地产、科技类企业通常不会选择MCN机构合作。”这位资深广告人说。
第一,这类企业通常有很深的行业和技术壁垒,在MCN上的传播效果相对差一些,转化率太低。第二,一些大公司为了方便管理和反腐的需要,通常会设立“供应商框架”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只会面向行业内知名和成熟的广告公司,而一些MCN机构短期内根本进入不了这个名单内。
“在某种程度上,MCN所做的工作是广告公司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比如沟通红人和平台,这个工作极其繁琐与复杂,此外还面临着红人的成长瓶颈、流失问题与平台政策变动等。”该资深广告人说。
“传播易”执行董事郝纯表示:“MCN目前抢夺的主要市场份额是中小广告公司的业务领地,身边差不多30%广告公司裁员或者转型了,有人专转做短视频,有人干脆转做代运营。而大的品牌企业还是比较青睐选择大的品牌传播公司。其实这些公司里也越来越重视红人业务,一些广告公司已经在向MCN机构转型。”
不过,也有人看中MCN的未来良好预期。
IMS(天下秀)新媒体商业集团创始人兼CEO李檬就表示:“其实整个MCN的收入只占中国广告市场收入的不到10%,未来还有5000亿到6000亿的市场规模,5年内可以全部转化到MCN的公司身上,包括电商的转化。”
他表示,未来MCN机构会干倒广告公司。但“干倒”不是“干掉”,而是现在MCN机构将越来越广告公司化,越来越多的品牌广告主会选择跟社交平台来合作。
这句话点名了广告公司和MCN机构之间关系的本质。两者其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业务转化与升级”的关系。
随着红人经济的发展,传统广告公司要想跟上时代潮流,无疑要调整自己原来的业务,展开怀抱去拥抱新的趋势,这样又能迎来一个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