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阅读 能激发微信内容生态的第二春吗?
-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491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付费阅读 能激发微信内容生态的第二春吗? 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提到了微信的信息发布和内容改版,但没有透露具体内容,留给大家无尽的猜测。
但答案正在逐渐揭晓。1月15日,微信宣布平台内容变更迈出重要一步。目前微信以正灰度测试订阅号支付能力,符合条件的运营商可以去公共平台开通支付功能。外界形容这次更新是马等了三年的付费阅读终于到了。
之前的数据显示,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拥有数百万活跃微信官方账号,每月产生数亿条文章。还有一大批内容创业者,以微信为平台,以图文视频内容为手艺,进而引发商业。在早期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流量红利下,诞生了无数的公司/机构运营内容主体,有的甚至实现了上市梦想。同时,很多个人用户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中成为自媒体,从各个纬度促进了内容创作生态的繁荣。
很多人惊呼微信付费阅读是“内容创作者的第二春”。毕竟有价值的内容是可以直接转化为收益的,并不需要通过品牌合作/电商转型来下大力气赚取收益。比如第一批付费阅读的自媒体账号《三表龙门阵》,付费文章发表后2小时就有3100多人付费阅读。按其自身1元付费阅读的门槛计算,其收入在短时间内达到了3100元。
当然也有很多内容创作者并不看好微信的这次更新,也没有打算打开微信内容来付费。一方面是怕提高阅读门槛,导致阅读量骤减,读者流失。另一方面,也认为其他知识支付平台更生态,更有利于自身发展。
比如一位知名产品人士告诉Tech Planet(微信ID: tech 618)“有价值内容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被保护。目前在“get”平台上,有一个团队帮助他们处理盗版问题。我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
微信的开放付费阅读形式会让哪些内容创作者受益?对知识支付市场会有什么影响?我们找到了专注于创业方法论的《我黑马》主编魏伟、教育行业内容组织Media Blackboard Insight创始人杨、漫画小说公司负责人司徒满安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
和阳 《阿里局》 作者 重读 创始人
一直觉得微信很适合支付内容,但是直到现在才推出支付功能。感觉太晚了,节奏还是太慢。
自从四年前开始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阿里局》,就希望微信能推出付费阅读的功能。自从创业以来,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直接卖文章。我坚信,文章本身的内容,它的价值,它的创意,至少要涵盖生命周期中的内容创作成本。
复读的方向是企业调研观察。写的文章不是感情色彩和报告文学方法论很强的东西,更新频率比较佛性。而微信官方账号的文章,关联度高,生命周期长。现在我们花几个月时间打磨一篇文章,一周可能有一万的阅读量,但几个月后阅读量就达到一万五左右了。不过对微信官方账号收入没有影响,很多人的奖励也是选择的最低金额,也就几百块钱。
比如发表的作品《重读》在当年被重读,这一系列文章以黄金字节获得年度独立作品。但是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没有直接收入,当时账号刚开通,无法获得增值功能。
所以我们主要是写书,线下培训,和机构合作。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创作了《重读 | 阿里“中供系”前世今生:马云麾下最神秘的子弟兵》,卖出了上万本,算是畅销书的底线了。2019年,第二卷发行。
相信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付费阅读还是会有一波大高潮,会有很多关注。毕竟我们都是pra
但是现在其他渠道的内容支付形式,包括流量品牌,其实也挺丰富的。比如知乎,格塔,喜马拉雅等。但据我所知,这些平台的收入很少。至少现阶段会有很多人尝试微信付费文章,但或许在冷静期和热潮期过去之后,会有多少人愿意付费文章呢?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从来都不是微信的重点,设计方向也不是针对我们这种带有一些机构色彩的自媒体人。如果这个支付功能意味着微信在业务上会有更多的动作,那么支付比例呢?如何与读者签约?如何区分微信官方账号?你想要更多还是更高的佣金收入?包括内容订阅、原创广点通、微信官方账号插入的广告,它们之间的利益和平衡是怎样的?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地方。
我认为新功能的推出会对微信的内容生态产生一些影响,但我对它能走多远仍有怀疑和观察。因为媒体内容产品,在性质和支付形式上存在冲突。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就笔者而言,单篇文章收入锁定的安全性并不是特别强。
我认为情感类文章和工具类文章更适合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支付功能,两种形式的实现都需要读者对公众号的调性、定位和质量有很强的理解。当读者的情绪被激起时,此时他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情感,看到题目或摘要,比如当年米萌的文章,他可能愿意付出33,354。这个时候,一篇文章的收益可能大于单篇文章的广告收益。
我以后会尝试,但是有些方面还是需要考虑的。比如产品设计,定价一定要有更多的差异化。如果有人买了两三章的书,以后会买整本,会不会给相应的折扣?读者权益会不会受损,需要平衡。目前还在研究中,可能会在下一本连载中尝试。
其他内容生态受影响更大
i黑马主编 韦龑
2017年初我们尝试知识付费,做了一个比较干货的文章和商业案例集,一个300,两个月才卖了几百本。
为什么卖不出去?后来我们反思,知识付费其实是符合出版逻辑的,卖不了大钱,培训也不是,但如果你有足够的用户,整个逻辑都是有效的。其实发布逻辑要求你的内容足够垂直和专业,而不是和微信官方账号里现在的内容一样,后面是早报和热点,很难做到这样一般的财经内容。
后来,我们换了方式。形式上,我们目前使用的是一个工具(H5页面名为“马瑙”)。在内容上,我们主要做一些垂直跟踪方法论,比如股权融资,线下怎么开店,怎么做销售等等。
引流的时候要打磨文案,不要大写趋势和未来,要用真实的故事去触动用户的痛点,这样更容易带货。
现在,我们有10万付费用户。H5和APP是共享的,用户可以直接登录APP。APP store虽然收费30%,但我们不打算通过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来做。主要是微信数据无法导出,垂直轨道的付费用户非常有价值。比如一个零售企业家买了一门线下如何开店的课,就可以被邀请去线下一个大课,可以不断的转化和分流。我们也希望通过APP创建自己的私有域流量。
说实话,微信只有在支付微信官方账号后才能看文章,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大家想买的是一个方向性很强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卖品牌的阅读预期,因为很多微信官方账号内容可能并不只是需要,并不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但是一些特别深入的内容,再加上品牌加持,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就很适合了。在支付形式上,可能还是年卡、月卡。
微信的这种新功能可能会对其他内容生态产生影响,但对微信本身的内容影响不大。以前很多人都是在其他平台写文章赚取收入,但是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其他平台的区别是粉丝。微信官方账号的微信粉丝付费用户会很强,但是头条号会差很多。根据阅读量,如果真的有影响力,一次阅读就赚一美元,头条可能只有500-1000次阅读才能赚一美元。
一定有人奔着收割韭菜而来
黑板报洞察创始人 陈鹏飞
2018年7月开始做微信官方账号,早期尝试过知识星球和鹅通,包括镝,一个部分数据上报的知识支付平台。
最早的知识星球类似付费社区。用户付费后可以看到各种原创或分享的内容,也可以就相关内容提问。支付方式和营销方式很多。激励我做知识星球的一件事是,我看到一个微信官方账号,属于垂直增长领域,他们花了三个月赚了几十万的收入。我也尝试过做一个垂直教育领域的知识付费号。
差不多过了两个月,我才意识到问题。知识付费不仅仅是简单的把内容发出去,还有很多其他的部分。比如付费用户参与观看,然后慢慢就忘了。我当时想的是付费内容是否给用户带来了价值。如果他们不坚持看,就不会有续费,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那么就会变成纯流量业务,而不是内容驱动的东西。我觉得这不是我想做的。
当时我们刚起步,用户不算多。后来我们关闭了付费栏目,返回了这些用户的货币系数。
其实微信官方账号付费喊了好几年,现在内部测试的推出也在意料之中。对于那些口碑好,用户基数够大,个人属性鲜明,或者是靠很强的创造力做内容的制作人来说,微信官方账号支付是一件好事。相比以往的知识付费产品,依靠图片和各种链接将用户传播引导到小程序或其他应用作为微信的原始渠道,微信官方账号的转型路径大大缩短。在微信生态系统中,可能会有更多的玩法,包括微信官方账号支付的呈现形式。
现在每个月,每六个月,我们都会为教育行业做投融资报告,免费提供给用户。我们制作的这些内容和行业报道,其实是适合为知识付费的。但我们是一个更以行业为导向的媒体,一些严肃的,也许是一些“无聊”的内容制作人。所以我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些付费内容是否真的给他们带来了价值。对于C端用户来说,我还没有通过付费搞清楚这个东西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适。所以短时间内暂时不会在微信官方账号做付费内容。
我当然同意付费微信官方账号有一定价值,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功能出来后,肯定有人抢着割韭菜,因为这是新一波分红。然而,我们这些真正做工业内容的人讨厌被收割。
盗版始终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一家漫画和小说IP的公司 创始人CEO司徒曼安
我们公司主营业务是文化IP,三大业务:漫画、小说、网剧。
其中漫画支付特别难做,即使放到平台上,内容支付的效果也很一般。除非黄漫没事,否则沟通效果会更好。
在公司的运营中,其实也会受到盗版的严重影响。有时候,我们的漫画刚上架,盗版几分钟就出来了。大学的时候也在晋江文学城写过一部小说。在我连结局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看到盗版,早早的为我想好了。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为这类内容付费,很难避免已经付费的用户分享内容截图甚至二次转卖。比如微博付费问答,V会员付费内容,包括财新资本干扰截屏的产品机制,但从现在开始,微信完全不干预。但是盗版需要平台花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很多做了很久的知识支付或者新奇平台,可能都管理不好,更别说微信公众平台了。
我觉得在我们这一行,只有快餐文化的产品,一些没有阅读门槛,容易引发读者情绪的漫画和小说更适合付费。但内容深、节奏慢的可能只适合发表网络文学,不适合做内容付费。
我现在打算做的是年后去上课一段时间,也会画一些自己的漫画。我还没想过要贴在哪个平台上。有些漫画平台会挤压版权,所以现阶段我更倾向于自己操作。
其实我们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微信公众平台,只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些创新的模式。现在只要一个人付费内容,就可以把漫画截图,然后转卖,第二次传播。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我们创作者的忌讳。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才会考虑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内容。
注:文/、王林、杨,微信官方号:Tech Planet (ID: tech 618)。本文为作者独立见解,不代表88源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