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平:经济内循环“倒逼”零售业变革

2021-02-03 20:29:29  浏览:522  作者:管理员
  • 陈立平:经济内循环“倒逼”零售业变革

  • 【商户信息】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522


【货源详情】


陈立平:经济内循环“倒逼”零售业变革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内循环”一词最早出现在报纸上,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6月18日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中传播的。

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调”了内循环,说明它将是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大背景,将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零售业来说,内部经济循环意味着什么?零售企业家如何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内部流通,对企业战略做出安排和调整?

《第三只眼看零售》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希望他能从学者的角度为我们解读内部流通体制下的零售业。

陈立平指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一些物美价廉的好商品充斥着发达国家的商店,却很少惠及国内消费者。中国商品的这种双重流通结构一直存在。但在内部流通的“逼迫”下,我国零售业面临变革的机遇,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二元流通结构问题可能得到改善。

此外,陈立平警告零售企业家要密切关注市场状况,保持稳定的现金流,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做好持久战准备

消费活力恢复至少要五年

《第三只眼看零售》 :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你如何看待国家提出的内部经济循环?为什么中央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内环?

陈立平:内部循环并不新鲜。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国家就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口号。内部流通可以看作是扩大内需的延伸。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将由内需驱动。但我们要思考的是,扩大内需这几年没有落实。为什么?

《第三只眼看零售》 :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陈立平: 2008年后,为了帮助出口企业渡过难关,突破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之间的流通壁垒,各级商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内外贸易衔接措施。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种内外贸易接轨的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国内零售企业长期以来发展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盈利模式。你收外贸企业入场费,谁跟你玩?这样势必会阻碍廉价的中国制造业进入国内流通渠道,扩大内需会停留在口号层面。

《第三只眼看零售》 :中央政治局“定调”,说明未来经济形势和消费环境不容乐观。你的判断是什么?

陈立平:在今年四月八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长期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说明高层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判断准确。我对“更长时间”的估计是五年。在我看来,中国的消费活力要在2019年回归到疫情前的状态,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就疫情而言,我觉得2023年完全遏制全球疫情就好了。

自有品牌迎来发展机会

批发商应该有更大作为

《第三只眼看零售》 :经济内部流通对零售企业有什么影响?

陈立平: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食品和日用品制造大国。以前国内外市场的交易规则不一样,两个市场是分开的。内部流通可以加强两个市场的融合。从微观层面看,内部流通可以促进零售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政策支持。

《第三只眼看零售》 :正如你之前提到的

陈立平:我认为批发商应该在流通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批发商甚至可以发展自己的品牌,出口到下游中小型零售企业。未来,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品牌营销,专注于生产产品,将品牌工作交给零售企业或批发商。迁安蓝恒酒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专注于为零售企业定制和发展自己的品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在过去的流通体系中,零售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存在博弈关系,流通成本高导致零售终端商品价格高。在内部流通体系下,零售商和供应商可以共同探讨打造商品品牌,共同降低流通成本。

《第三只眼看零售》 :在内部流通体制下,中国会出现农产品短缺吗?怎么解决?

陈立平:中国农产品基本自给,部分进口农产品主要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基本农产品供应不会出现大问题。但中国缺少的是优质农产品,国内可以供应,未来可以平行进口。毕竟国家倡导的是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模式,而不仅仅是内部循环。

社区商业投资价值见底

h4 style="text-align: center;">药妆店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

《第三只眼看零售》:如何判断后半年零售业的经营环境和未来的行业形势?

陈立平:首先,消费者收入预期降低,这使得他们对价格格外敏感。因此,后半年零售行业会出现此起彼伏的价格战。其次,行业会发生洗牌,有一批企业会倒下去。特别是在新零售风口之下,前两年扩张比较迅猛的企业,如果把控不好现金流会有较大问题。最后,一些新的业态会诞生,特别是折扣店会迎来较好的发展机会。

《第三只眼看零售》:从供、需两端来看,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存在哪些问题?

陈立平:我国零售业态的问题在于,同质化竞争太严重,遇到一个风口,大家就一哄而上,导致恶性竞争。在我看来,社区商业的投资价值已经见底了,特别是社区生鲜业态,同质化竞争过于严重。而且从一些大城市的数据来看,我国狭义上的生鲜(生鲜三品)消费需求是萎缩的,这是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果。

未来我国零售业态应该是高度差异化。以北京为例,未来北京不应该只是物美、超市发、京客隆等几家传统企业的天下,而至少可以容纳有40-50家的零售品牌,它们定位各异,以辐射不同的消费群体。

《第三只眼看零售》:未来你看好哪个业态?

陈立平:我认为立足于社区的药妆店会成为下一个风口。这些药妆店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药房,也不同于屈臣氏那样的化妆品集合点,而是融合了健康食品、非处方药品、功能性饮料、个人护理、以及消杀用品的小型门店。目前国内尚未有这样的业态出现,而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接受度很高的零售形态。

注:文/赵向阳,公众号:第三只眼看零售(ID:retailobservation),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88货源网立场。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