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家看好的产品 经销商为什么不上心?

2021-01-28 13:10:24  浏览:543  作者:管理员
  • 厂家看好的产品 经销商为什么不上心?

  • 【商户信息】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543


【货源详情】


厂家看好的产品 经销商为什么不上心? 01

什么是好产品?这是立场所代表的认知观点决定。

著名品牌专家苗庆贤老师提出,好的产品,一般有三个视角。

1.企业角度的好产品:质量过硬,各种领先,各种优秀的技术参数等。

2.经销商角度的好产品:好项目,风险低,利润高,资金周转快,未来乐观。

3、用户角度的好产品:更好的满足、更好的体验、更强的共鸣、更积极的联想。

视角是屁股决定脑袋,就是立场。基于立场的好产品表达是认知观点。

大体上可以判断企业是技术视角,经销商是利益视角,用户视角是认知视角的延伸。

所以问题来了!三种观点,三种需求表达方式形成立场和认知冲突。

这是结构性的冲突,必然发生,不可避免。有三对认知冲突。

1、从制造商和用户的角度看是否是好产品冲突。结果如下:制造商乐观的产品,用户不买。

2、从制造商和经销商的角度看是否是好产品冲突。结果如下:制造商乐观的产品,经销商不在乎。

3、制造商内部是否是好产品冲突。结果是研发和管理层看好的产品,销售系统可能不会销售。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解决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好产品”认知冲突。

02

根据我的渠道经验,经销商对“好产品”的判断有三个时间节点,依次进行判断。

第一个节点是“早期产品”,第二个节点是“新产品上市后”,第三个节点是“产品畅销后”。

第一个节点是“技术逻辑”,检查产品本身是否有优势。

第二个节点是“营销逻辑”,查看产品销售情况。

第三个节点是“利润逻辑”,看看产品是否赚钱。不赚钱的人都不是好产品。

三个时间节点的判断决定了三种态度。第一个时间节点的判断决定第一次购买和第一次购买与否。第二个时间节点的判断决定了市长/市场投资的决心。第三个时间节点的判断决定了产品组合模式。

用户不花钱,口头称赞,不是真心同意。经销商不下单不投资不是真心同意的。好产品的判断要用真金白银来说。

第一个时间节点的判断由第一个单个接收量来表示。第二个时间节点的判断表现为资源投入。

03

在《厂家看好的产品,用户为什么不买账?》文章中,我提出了制造商的好产品的观点,摘录如下。

工厂的产品视角很大程度上受研发部门背景,即技术背景的影响。

以前,教科书对新产品定义了“五个新”:新技术、新功能、新材料、新结构、新用途。这是典型的以技术为导向的新产品识别。

目前,以技术为导向的新产品认识仍在影响研发部门。没有可以到手的新东西,怎么能说是新产品呢?

当然,现在都是面向用户的,新产品开发必须结合用户调查(或洞察)和赠品研究。技术、赠品、用户需求三者结合,形成了工厂新产品的三个基本方向。

第一,基于同质化的品质化。可以用“更”、“更快”、“更方便”等来表示。综上所述,这是[the]的表达式。

第二,以同质化为前提的差别化。产品方向与用户和现有认知一致,但在某些地方称为差别化。

第三,另一个火炉,新产品。例如,智能手机与功能性手机相比,汽车与马车相比。

04

相比之下,制造商和经销商,第一个观点都是技术观点。对产品的自信来自于产品本身。从这个角度看,代理商与制造商的视角一致。

技术观点适用于吸引商人。据调查,经销商的自信是“可以尝试”的。除非制造商在新产品上市前已经开始宣传活动,或者按照惯例推测制造商一定会进行重大投资。

你可以试一试以市场检查为基础,检查门槛,即在没有营销动作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检查(制造商进行营销活动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隐藏规则。

经销商说“可以试一试”并不是真心投资的。中国频道多,等级多,每当新产品上市时都有“否决权”。

15年前,我提出了新产品上市的“分层否决”,包括销售部各级否决、经销商总经理、经销商销售部负责人、经销商、终端店分层结果等渠道环境否决。

如果不完成终端店铺的东西,“可以试一试”都是空话。

新产品往往是矛盾体。一方面质量确实提高了,另一方面肯定不如意。例如,在一系列“更好”的背后,有成本上升,价格也上涨。

层层否决,不怕全盘否定,害怕单独否定整个。有些人可能会过度重视单一质量项目,例如对价格敏感的渠道会员,或者否决所有没有价格优势的新产品。

因此,新产品上市本身需要在内部和渠道之间进行“五关、斩六将”。一些好的产品在遇到用户之前已经在内部和渠道被否决了。

层层否决不是否定的。最终,频道成员每天都要接受无数新产品,总是否决大部分新产品。否则推新产品会让人筋疲力尽。

层层否决不是有否决权,而是温柔的抵抗,不好的信息可能会扩大。

05

可以尝试一下,主观上认为产品不错,但客观上要等市长/市场验证。

没有营销行为支持的市长/市场验证至少要具备以下阈值之一:否则好的产品也不好卖是正常的。

第一,产品有静态销售能力。静态销力是什么?产品具有“自主销售”能力。也就是说,在没有新产品普及的门槛上自然销售新产品的能力。(威廉莎士比亚、个体营业、个体营业、个体营业、个体营业、个体营业、个体营业)。

具有静态销力的产品通常是:1,1,

产品的优点,凭视觉即可直观感觉;2、产品的销售场景,能够让用户直观感受产品的优点;3、产品可感知性能与价格的平衡。

第二,新品能够让终端店主“首推”。满足店老板首推,需要具两大条件:一是产品真的得到店主认同(敢推);二是产品满足店主推荐的利润要求(愿意推荐)。

第三,产品对首批购买者有极强的口碑效应。

满足上述三条的新品极少。我在推广新品,静销力只是作为测试产品的手段。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确实是在等待新品静销力创造奇迹。

06

静销力测试后,经销商有三个选择:

第一,彻底放弃。不再进货;第二,放弃投入。自然销售,卖多少算多少,无所谓;第三,投入资源做市场。

厂家与经销商对待测试后新品的态度,表现地也表现为三种:1、直接或间接拒绝,推不动;2、推一推,动一动;3、不推就动,经销商主动推动。

投入资源做市场,谁投入?资源主体大致有三种情况:经销商独立投入;厂家独立投入;厂商共同投入。

根据我的观察,中心城市,经销商已经无力承担市场投入,所以逐步矮化为融资商和配送商。低线市场,一般是厂商共同投入。中小企业的新品,厂家无力投入,特别是“裸价”上市的小企业,无力投入,此时也会有经销商独立投入的情况。

经销商为什么敢投入?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第一,经销商确实看好产品前景。中小企业的市场经常呈“孤岛状”,好市场东一块,西一块,不相连。这是典型经销商独立投入的情况。

第二,经销商从其它市场的运作看到了希望,愿意与厂家共同投入。所以,新品上市,样板市场的运营很重要。

第三,强势品牌,经销商必须“听话”,不得不投入。

07

上面描述的,基本上是新品上市时,厂家与经销商博弈的基本情况。

这种情况下,新品上市,除了品牌力强大的企业依靠组织力,强力推进外。多数厂家经过公司内部“层层否决”、渠道商“层层否决”,以及静销力测试,基本就判死刑了。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让少数人做客观判断,让多数人做主观判断。

客观判断就是以事实说话。局部市场已经成功了,你信不信?

花最少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验证新品,要经过两个特殊设定的环节:

第一,绕过B端,直面C端。让产品直面用户,而不是在内部接受“挑剔”。

第二,局部认知速成,验证群体认知。100只猴子的故事说明,一旦达到某个点,原来反对的人也会改变态度,即形成了群体认知。

08

群体认知“不可逆”有一个临界点,即16%的C端触达率。在此之前,哪怕销售情况很好,也不能简单认为市场成功了。

特别要强调的是,16%的群体认知“不可逆”需要集中资源迅速达到临界点,而新品测试需要的速度更快。因此,新品市场测试需要专业的团队,我主张企业要成立以推新品为主的专业团队。

一旦群体认知进入了“不可逆”的临界点,那么,对新品的认知进入了另一个逻辑:原来根据产品力预判销量,现在根据销售情况反推产品力。

厂家拿好产品说服经销商,这是说服。说服过程很艰难,甚至有可能被反说服。

厂家拿销售新品业绩说服经销商,这是征服。在业绩面前,原来反对的人会默认。

09

经销商对新品认知的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见产品,可以一试”;第二阶段是“静销力不错,可以投入”。

这两个阶段,大多数新品就被判死刑了。如此新品推进过程,只能说是普通厂家的本能做法。

所谓本能,就是不需要经过专业训练,也会按如此逻辑去做。

新品要想取得成功,应该有新品推进逻辑:

第一步,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主观判断)的前提下,由新品市场测试团队直接开展市场推进活动,并且达到16%的C端触达。如果测试失败,直接放弃。

第二步,在测试成功的前提下,要求经销商直接投入资源做市场,否则无经销权。如果经销商有怀疑,可以充分观摩。如果仍然不相信,直接放弃。

说服与征服是完全不同的因果关系逻辑,征服是因果关系,征服是因果倒置。

说服过程的逻辑是:因为产品好,所以也会卖得好;征服过程的逻辑是:因为卖得好,产品所以肯定好。

少数人是被说服的,多数人是被征服的。

10

产品动销,经销商对产品的态度有可能发生逆转。

畅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畅销。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

由于产品畅销,价格透明,毛利降低。于是,经销商就形成了“产品组合”。即“畅销品+非畅销品”组合,可能畅销品+长尾产品,畅销品+新品,等等,用畅销品带货,用高毛利产品赢利。

产品组合就意味着:畅销产品,悠着点卖;赚钱的产品,能推则推。

于是,就形成了中国商业中的特殊现象:用户“首选产品”与渠道商“首推产品”。

首选,指的是用户首选,是在品牌阶梯上排名靠前的产品。首选的前提是普遍的用户认同,往往品牌力已经形成。

首推,指的是经销商和终端店老板首推,特别是终端店的首推。首推的前提是渠道商认为产品利润足够高。

中国渠道商的产品组合,决定了中国营销的一个特点:大品牌不一定活得舒服,小品牌也有一席之地。

大品牌还能让渠道商赚钱,这样的厂家,快消品行业好像不多见。

11

产品推广中,还有一种现象:产品即将畅销,却突然停止增长。

畅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畅销。这是两级状态。

还有一种中间状态:产品还没有达到足够畅销程度(消费者指牌购买),但是,价格却已经透明。

只要价格透明,代理商和终端不再主推,产品就会陷入一种状态:销量不够大,利润也不够厚。

首选不够格,首推不够力。好产品可能中途死亡。

12

厂家与代理商的新品认知冲突,与厂家与用户的认知冲突,冲突点不同。

厂家与用户的冲突,在产品本身不错的前提下,以营销教育开始,以用形成户群体认知结束。

厂家与代理商的冲突,同样是以局部市场用户形成好群体认知,从销量中看到希望,从而化解冲突。

解决两种不同认知冲突的思路有一致性,即好产品本身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营销认知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没有找到营销认知方案的产品,不管技术多么牛,都不一定成为市场上的好产品。

注:文/刘春雄 ,公众号: 刘老师新营销(ID:xxx),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88货源网立场。

想要接收最新资讯,寻找商机,欢迎进群沟通。

厂家看好的产品 经销商为什么不上心?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