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文化广场在哪里,长春文化广场属于哪个省市

2022-02-10 07:09:47  浏览:335  作者:管理员
  • 长春文化广场在哪里,长春文化广场属于哪个省市

  • 【商户信息】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35


【货源详情】


长春文化广场简介长春文化广场原名地质宫广场,是长春最大的城市广场,位于市中心区域,总面积20.5公顷。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经是.

长春文化广场简介长春文化广场,原名地质宫广场,是长春最大的城市广场,位于市中心,总面积20.5公顷。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被规划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广场。长春文化广场

长春文化广场长春文化广场以新民主主义街中心线至地质宫广场主楼中心为南北轴线,全长429米,由南向北布置为文化广场主入口,由南向北为主干道。中心广场中心为太阳鸟雕塑,北侧为露天音乐大厅,东西主干道对面为万平方米主楼前庭广场,最北端为地质宫主楼。整个中轴线由天然花岗岩铺成,给人一种自然、庄重、厚重的感觉。从中心广场到正门,两侧是广场绿化用地和园路用地,总面积4万平方米,养了3000只广场鸽,为整个广场增添了趣味。长春文化广场建于1996年8月,是长春最大的城市休闲广场,位于市中心。位置:东至东朱敏街,南至解放路,西至西朱敏街,北至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总面积20.5公顷,是国内城市大型休闲广场。长春文化广场原名地质宫广场。历史上,地质宫广场曾是伪满洲国的首都广场。始建于1933年,命名为“帝宫广场”和“舜天广场”。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宫广场作为我市的大型聚集广场,在全市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广场东半部分被改造成城市公共绿地。地质宫殿及其前面的文化广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着手规划长春。很快,他们将今天解放路以北、东西民主街之间的区域划定为“宫殿建筑用地”。地质宫位于“八大系”建筑中心区新民街北端,是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的教学楼,曾是日伪新宫所在地。地质宫作为溥仪的官方“皇宫”而建。1938年9月,开工建设。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财力的不足,建设停止了,只完成了地下部分,而宏伟的宫殿是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1953年,这座青瓦顶、宫式建筑在原有基础上建成,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因为是长春地质学院的教学楼,故名“地质宫”。地质宫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它前面的广场有18万平方米,叫做文化广场。地质宫里有一个地质博物馆,涵盖了从珍贵的钻石和矿物到古生物和恐龙化石标本的一切。例如,矿物标本包括宝石、象牙、化石和恐龙化石,真实骨骼含量为70%。还有古老的三叶虫,恐龙骨架。里面的陈设给人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那里会让人觉得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豪华的装修,红色的木地板,简单的展示柜,但每一件藏品都很珍贵。它是六大自然科学之一,是学习的地方。大厅前的草坪广场可容纳50多万人。从宫殿中轴线向南望去,一条80米宽的新民街笔直延伸至南湖公园。中线的花坛是两侧的松柏丁香树景区带和杨树,形成了1500米的绿色长廊。伪国务院及其下属“八部委”的办事机构均设在街道两侧,形成菱形景区,建筑独特,毫无相似之处。1996年初,经市政府批准,地质宫广场更名为文化广场,同年5月,广场彻底改造的序幕拉开。1996年长春市政府将文化广场改造工程列为全市人民十二件实事之一。宋春华市长在当年长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指出

改造后的广场打破了多年来东西两侧“分而治之”的格局,采用中轴对称的方法,使整个广场融为一体。广场以新民主主义街路中心至长春理工大学主楼中心为南北轴线。中轴线长420米,由南向北排列:3500平方米的广场入口的主要入口分布中心,其次是35米宽、100米长的南北主干道至中心段。主干道向北连接1.6万平方米,可在中心广场容纳数万人。在中央广场中央,有一座高37米的主雕塑“太阳鸟”(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底下有一个三脚架或人面鸟,肚子里有一个长着羽毛的太阳形象。作者借用神化传说的内容,运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了太阳鸟的形象,表现了人类对太阳的敬仰和对光明的向往)。南北各有男女雕像(南方的雕像是一个年轻人,充满激情。它也象征着白天,呼应着太阳鸟。女性雕像是一个躺着的女人,舒适安详,展现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人类存在的另一面。她象征着黑夜,呼应着水中的月亮);女雕像北邻半圆形稳定喷泉,北邻约200平方米的露天舞台,北宽10米的东西主干道为1万平方米的主楼前广场。北端连接长春科技大学主楼。整个中轴线由天然花岗岩石铺成,给人一种自然、从容、庄重的感觉。

。中轴线两侧由北向南依次为:主楼前庭广场,东西两侧分别为长春科技大学蓝排球场和田径运动场,中心广场至主入口两侧均为广场绿化草坪和园林造景用地。广场总占地面积由三大部分构成:一、绿化用地面积11.2公顷,其中草坪面积9.97公顷,林带1.23公顷;二、道路和铺装广场用地面积5.5公顷;三、长春科技大学体育教学用地面积3.8公顷,总计20.5公顷。扣除长春科技大学体育教学用地,广场绿地率为67.1%。

长春文化广场的绿化设计采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以舒展的草坪为绿化主体的现代手法,给人以辽阔通透的意境。整个绿色空间的控制形式是:东西两侧用现有的高大乔木封闭,南侧开敞通透,充分展示主楼建筑姿态和广场的深远浩大。中心广场的四周是四块巨大的草坪,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这四块草坪为U形路环抱,紧紧围绕着中心广场。

U型路外,是疏林草地和曲折幽深的小径构成的绿色空间,为游人创造出比较完善的休闲场所。广场南面邻解放大路的东、西两端各植一片红松纯林,固定了广场外延,增加了广场的庄严与肃穆,广场西南是一片山杏林及乔灌木,东南角是京桃林、 白桦林,西北角是一处造型别致的园林小品,东北角有2000只白色广场鸽,使整个广场园林空间相映成趣,其间大量点缀了北方珍奇植物东北红豆杉,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增添了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在生态造景要求下,广场树木栽植多采用季相变化相对突出的长白山植物群落,并加大针叶树的配植,使广场的季相变化四季分明、景色各异,具有北方特色。春有桃、杏、杜鹃竞相开放;夏有丁香、锦带、玫瑰增香添色;秋来枫叶,点缀草地;冬至青松翠柏傲立雪中。整个广场共有树木50余种,3000余棵,绿篱500延米,花池绿化彩化近3000平方米,中央广场两侧及主路种植着五颜六色花卉的花坛,争艳斗丽,为广场增添几分娇艳。

长春文化广场的改建工程于1996年5月20日动工,8月21日主体工程完工,历时三个月,完成第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九七二期工程,对文化广场树木配植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种植了大量的东北红豆杉、黑松、黄檗、鸾枝等十几种乔、灌木,并种植花卉进行彩化。同 时,从1998-2003年相继对广场东、南、西、北主要入口设置了人物石雕,分别代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2000年在喜庆长春建城200周年之际,文化广场在全市亮化工程中更新增设各种主体彩灯10余种,其中:广场南主入口东西排列设有海鸥灯20盏;中轴主路两侧设有水晶灯22盏;中心广场南邻东西草坪分别设有电子礼花灯各5盏;中心广场北段东西两侧南北排列分别设有满天星灯各4盏;舞台两侧东西排列分别设有彩色激光射灯各5盏;广场北段东西主路设有燕尾灯18盏;广场外围东西两侧分别设有高杆灯3盏以及U形路和广场周边人行步道、树木彩化等照明灯计173基2077盏。

长春文化广场自开放以来,平均每天接待游人上万人次,高峰时可达十多万人次。省、市一些重大活动,如长春电影节、长春书市、科技展会、亚洲艺术节、全国汽车拉力赛以及迎庆香港、澳门回归,纪念长春建城二百周年、各大博览会等大型庆贺活动都在此举行,每年大中型文艺演出上百场次,群众自发性的自娱自乐活动也随处可见,有声有色。广场每年重大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筑了文化广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文化广场已成为长春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为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长春文化广场历史沿革

长春文化广场是长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闲广场,已经有70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广场已经由充满“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广场,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70年中,文化广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归结起来可以梳理为“四大变化”。

变化一是“名称之变”。文化广场始建于1933年,最初的名字充满“封建皇权”的味道,叫“帝宫广场”,实际主持广场建设的则是日本人。1952年,“地质宫”建成,文化广场随之改名为“地质宫广场”。1996年,随着长春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地质宫广场”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正式改名为“文化广场”。这个名字贴切地表现了广场的功能,那就是市民开展精神文化生活 的场所。

变化二是“格局之变”。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化广场一条马路直通地质宫门前,将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1996年改造后,广场打破了多年来东西两侧“分而治之”的局面,采取中轴对称手法使整个广场浑然一体,在更加广阔通透的同时,还突出了地质宫古朴庄重的建筑姿态。

变化三是“色彩之变”。上世纪90年代前的文化广场黄土露天、杂草丛生,给人一种“土黄色”的感觉。如今已是满眼绿草荫荫、树木郁郁葱葱。3000只广场鸽、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也为整个广场增添了不少情趣,文化广场已经变成了“彩色”广场。2000年,广场添置了千余盏现代化的照明灯,夜色下的文化广场也由黑色变成了五彩斑斓。

变化四是“‘味道’之变”。70年前,为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日本侵略者将伪新京帝 宫建在了长春至高点上。门前的广场也在所难免地染上了“殖民统治”和“封建皇权”的味道。如今,文化广场每年承担各种文化活动百余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万人以上,高峰时,达到10多万人次,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充满现代气息的景色与快乐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人文图画。

长春文化广场建筑特色

长春文化广场这块地界本是为溥仪建新“皇宫”规划的。这个傀儡皇帝没住进来,建国后,长春地质学院在这儿安了家。旧地基上盖起了新楼,大屋顶,梁思成设计,郭沫若题名“地质宫”,其前面的大广场(伪满规划时称“顺天广场”)也因之名为地质宫广场。

广场中心为“太阳鸟”主题雕塑,以半圆形隐式彩色喷泉环绕。该雕塑高37米,顶部的抽象太阳鸟表现人类对太阳的赞美和对光明的追求与向往。太阳鸟雕塑的前后分别是男体雕塑和女体雕塑,表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北面是沈床露天音乐坛。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铺装,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

1998年8月文化广场中“时空”组雕部分建成,所表现出的美学趣味为广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气息。人们只要来到长春文化广场,就会感觉到长春这所文化都市所特有的魅力,文化广场建有各种抽象雕塑,品位高尚,做工精细,都是出自杰出艺术家之手。 广场的绿化采用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以舒展为绿色主体的现代手法,给人以辽阔通透的意境。铺装广场四周的是巨大的草坪,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

四块为“U形”路控制,紧紧围绕着中心广场。“U形”路外事疏林草和曲折幽静的小径构成的绿色空间,为游人创造出比较完善的休闲场所。广场南面路两侧各植一片红松林,西南是一处造型别致的园林小区,东北角是2000只白色广场鸽,使整个园林空间相映成趣,其间大量点缀了北方珍奇植物。广场南、东、西、北各置一个雕塑,分别名之春、夏、秋、冬。春是一位美少女,夏是一位拥着小儿子的年轻母亲,冬是一位老翁。应该说都是写意的。可是唯有秋,是中年人加成熟的稻黍,显得过于写实。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