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在哪里,新疆喀什属于哪个省市
-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499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喀什简介新疆喀什位于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位于东经71 39~ 79 52,北纬35 28~ 40。
新疆喀什简介位于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它位于东经71 39~ 79 52和北纬35 28~ 40 16之间。东邻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与阿克苏的柯坪县、阿瓦特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乌恰县、阿克托县相连,东南与和田的皮山县相连。喀什西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相连,全长888公里。邻国包括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印度。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东西宽约750公里,南北长约535公里。
新疆喀什是祖国最西部的一个边陲城市,古时候叫疏勒。它是历史上著名的“安溪四镇”之一,也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喀什市始建于1952年,总面积554.8平方公里。辖6个乡、2个镇、1个市场、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0万(含流动人口15万)。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8%,民族特色浓厚,享有“不如喀什,不如新疆”的美誉。喀什与八个邻国接壤或毗邻,是祖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新疆喀什1984年被评为国家B级开放城市,1986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喀什是维吾尔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艾特加尔清真寺、喀什费翔墓等历史文化遗迹享誉国内外。奇特的高楼大厦和迷宫般的古街古巷,是维吾尔族建筑文化的集中聚集地。举世闻名的《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喀什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喀什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把加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西部出境通道、外贸平台和出口产品加工基地,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72.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增长14.4%。喀什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音译的缩写。它的词源是突厥语、古代伊斯兰语和波斯语的融合,隐含着“各种颜色的砖房”、“玉石集中的地方”和“最初的创造”等不同的解释。今喀什地区古称疏勒、仁如、疏附,包括古疏勒(今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普立(今塔什库尔干)、莎车、伊乃(今英吉沙、阿克托)、乌赫寨(今塔什库尔干以南)、西野(今叶城)等国。秦末汉初,这些地方都归匈奴的小子都尉管辖。元武帝在位第四年(公元前119年),寄希望于韩勃的张骞,在掌管西域时驻扎在疏勒,开始被汉朝控制。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唐太宗以后,是唐政府重要的军事据点,当时安西四镇之一是喀什。五代至宋代,属喀喇汗王朝和西辽王朝管辖。在拉汉王朝时期,喀什曾经是首都。成吉思汗西征后,是次子察合台亲王的封地。在叶尔羌汗国时期,喀什曾作为辅助中心发挥过重要作用。乾隆年间,这里曾是清政府“宰相南八城”参赞喀什的住所。光绪十年(1884年)设喀什道,辖疏勒、沙车,营积沙直隶堂、溥仪支防堂、于阗直隶府。民国时改为喀什行政区,在疏附设立行政长官公署。32年(1943年)更名为新疆第三(喀什)行政区。还有第十个行政区。解放后,喀什和莎车建立。1956年,莎车专区撤销,并入喀什地区。1971年1月,喀什地区改为喀什地区。1998年底,喀什总人口为327.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0.97%。2000年,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喀什总人口为3405713人。其中,喀什34.064万人,疏附县34.5282万人,疏勒县28.4853万人,英吉沙县21.338万人,泽普县18.1721万人,莎车县62.0329万人,叶城县37.0229万人,麦盖提县20.1810万人,岳普湖县12.9441万人,3112001年,截至2001年底,全区总人口为342.68万人,其中90%为少数民族。2002年底,总人口为348.7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70.58万人。2003年底,总人口
,共有8个区公所,26个镇、4个街,141个乡,2310个村民委员会、96个居民委员会。境内还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三师所辖16个团场以及自治区属管单位、农场、石油基地、军事机关等单位。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喀什成为中国第六个经济特区。
新疆喀什地貌
喀什地区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诸山和沙漠环绕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轮廊是由稳定的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地槽褶皱带为主的构造单元组成。印度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北冰洋的寒冷气流也较难穿透,造成喀什地区干旱炎热的暖温带的荒漠景观。而山区的冰雪融水给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形成较集中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两大著名绿洲。境内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 611米,最低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海拔1 100米,喀什市城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 289米。
新疆喀什山脉
天山南脉绵亘于喀什区域的北部。自西至东罗列着高山、中山、低山。高山主要有阿赖岭、卡什卡苏山、吐鲁尕尔特及阔克沙勒岭,山脉呈鳍状、长垣状,走向北东,切割较深;中山带主要有喀孜尕尔特山自西向东伸延,切割较浅;低山带自西向东有库木别尔、喀什、阿图什、柯坪等一系列背斜。柯坪山地位于乌喀公路北面,西起东经77°00′,东至东经77°5′,分为伽师境内东西走向的西柯坪塔格山和巴楚境内东北——西南走向的东柯坪塔格山。帕米尔高原东部位于喀什境内,北至布仑口谷地,南抵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西抵萨雷阔勒岭,东接西昆仑山。较高的山峰有7 719米的公格尔山,7 546米的慕士塔格山,7282米的慕士山和6 802米的切尔里丘克山。在喀什境内的喀喇昆仑山为山脉的东北坡,长约280千米,平均海拔5 5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在8 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中,有4座便坐落在喀喇昆仑山脉之中,其中海拔8 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的主峰。在乔戈里峰周围,还有海拔8 066米的加舒尔布鲁姆山,海拔8047米的布洛阿特峰,海拔 8 034米的加舒尔布鲁姆峰。
新疆喀什平原
山前倾斜平原是喀什分布较广的一种地形。一般由洪积扇、洪积锥、洪积裙、洪积平原组成。主要有柯坪、乌帕尔、黑孜、柯克亚(乌鲁克)山前倾斜平原。克孜河冲积平原由冲积扇、冲积平原、干三角洲、托克拉克沙漠组成,由克孜河、恰克玛克河、布古孜河组成平原水系,地形总的趋势是由西向东倾斜。是喀什主要农区之一。盖孜——库山河冲积平原,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由盖孜河冲积平原、库山河冲积平原、依格孜亚冲积平原、洪积平原组成。叶尔羌河冲积平原为年轻的砂质冲积平原,由叶尔羌河、乌鲁吾斯塘,提孜那甫河组成平原水系,地形总的趋势是从南向东微微倾斜,是喀什最大的绿洲。
新疆喀什冰川
喀什地区的帕米尔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冰川分布很广。在帕米尔东部山地,冰川总面积达2 200多平方千米。其中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冰川面积就达635平方千米,冰层厚度达 100米,几乎整个山体都被冰层所覆盖。慕士塔格东坡的可可西里冰川,西北坡的羊布拉克冰川,公格尔山北坡的克拉牙——克拉冰川等,都长达20千米,气势磅礴,景观奇异。喀喇昆仑山分布着巨大的冰雪层和冰川,其中著名的音苏提冰川,长40.2千米,是中国最大的代冰川之一。这些冰川为喀什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水资源,故有“固体水库”之称。
新疆喀什河流
喀什地区水系受地形地貌、地域降水影响,各河系的源头都位于冰川、山区积雪带,随着山区水分的融冻而使各河的年内枯洪变化明显。各河都为融补型河流。全区有5大河流,另有短程河3条。 叶尔羌河是喀什地区最大的河流,支流众多,较大的支流为塔什库尔干河、克勒肯河。它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乔戈里峰,属融雪补给型,河流全长1 000千米,流域面积10.81万平方千米,灌溉着全区农田面积最大的绿洲——叶尔羌河平原。即莎车、泽普、麦盖提、巴楚、农三师11个团场及叶城、岳普湖部分农田。夏洪期有余水灌溉下游胡杨林区,在阿瓦提县汇入塔里木河(占塔河水量的17%)。年径流量为64.33亿立方米,少水年份为54.9l亿立方米。克孜勒河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特拉普齐亚峰,河长778千米,中国境内流长900千米,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千米。克孜勒河进入平原及疏附县苏乎鲁克处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喀什噶尔河,北支克孜尔保依河。
新疆喀什旅游
喀什旅游、物产资源丰富独特,最为最为著名的有全国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寺、闻名中外的香妃墓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橐城等。奇特的高台民居、迷宫式的古老街巷、享誉世界的《突厥语大词典》和《福乐智慧》是喀什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带给人们的是与内地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感受;刺绣、服饰、乐器等民族手工艺品闻名于世。还有让人留恋往返的纪念品市场-东巴扎。
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观望着半年地球,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雄踞世界的高处,大片大片的原始胡杨林装点世界的一隅。这里盛产甜瓜、西瓜、葡萄、石榴、无花果、巴旦木、桃、杏、梨、苹果、酸梅等特色瓜果,瓜果含糖量高,口感好、产量丰富,是世界六大果品基地之一,素有 “瓜果之乡”的美誉。还有特色酸奶冰、无花果、囊坑烤肉等等。享有“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