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零售观察:是谁颠覆了屈臣氏和家乐福?
-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539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台湾零售观察:是谁颠覆了屈臣氏和家乐福? 中国台湾省面积只有3.6万平方公里,却有10478家便利店,全方位围绕消费者的生活服务需求。在竞争激烈的零售业中,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实体渠道仍然是主流。
近年来,台湾省本土零售企业对国外巨头进行了反击,龙头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他们是怎么反攻成功的?他们的店铺体验是如何差异化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58产业基金在春节期间走访了台湾省三家零售企业,并总结了以下观察笔记,向读者展示如何玩实体零售。
我分析|台湾省零售市场
1.台湾省零售市场的规模
被称为“经济晴雨表”的零售业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经济环境。目前,台湾省整体经济环境趋于稳定,2018年经济增长率为2.64%,年增长率为1.13%,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1.98,年增长率为1.43%。综合来看,以上两项指标与台湾省零售业的变化趋势相似。2018年,台湾省零售总额约为9212亿元人民币(新台币41,451亿元),年增长率为1.2%。
零售业以“综合商品零售”为主,其次是汽车和机车。根据渠道类型,综合商品零售业分为百货商店、便利店、超市、折扣店等综合商店。有趣的是,近年来,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线下零售渠道发生了变化:
百货商店:2017年百货商店营业额为新台币3346亿元,从2000年9.1%的年增长率下降到2017年的0.44%。由于顾客的单价较高,百货公司对综合商品零售业的营业额仍然贡献最大(占27%),但也是受电子商务影响最大的
便利店:2017年便利店营业额为3173亿新台币,从2000年的9.7%的年增长率上升到2017年的2.8%。虽然便利店的单价较低,但便利店在综合商品零售行业的营业额贡献仍然与第一百货商店相当,占26%。但台湾省便利店密度已达到世界第二(每2211人一家便利店),增速有限
超市:2017年超市营业额2096亿新台币,从2000年的0.3%增长到2017年的6.2%。过去超市受折扣店和便利店的冲击很大,全联超市的逆袭是超市营业额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
折扣店:2017年超市营业额1971亿新台币,从2000年的年增长率17.4%下降到2017年的3%。以前外资品牌折扣店在台湾省领先,比如法国品牌家乐福,美国品牌好市多。然而,现在核心城市已经布局,增长已经放缓
2.台湾零售业发展史
零售业反映了每个时代的消费偏好,也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台湾省的经济经历了起步、快速增长和停滞增长,零售业也经历了王朝式的变革,从超市的兴起、百货商店的引领,到渠道类型的分化。
50年代经济发展时期,台湾省GDP为15.82亿美元。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是主要产业。零售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连锁店,主要是小型社区杂货店
60年代出口导向时期,台湾省GDP为59.42亿美元。台湾省设立了加工出口区,引进外资和技术,重点发展轻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零售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市场、杂货店、五金店和服装店是支柱,超市也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的出口时期:台湾省GDP为164.59亿美元。当时是由纺织工业和服装工业向重化工业、电子工业和家电工业转型。零售业
1980年代——经济暴涨期:台湾省GDP 782.17亿美元。当时进行产业升级,在台湾省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积极发展机械、半导体等战略性产业。零售业处于整合期,各种渠道并存,精品店、连锁超市、连锁餐饮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百货商店兴起。1987年在台北开业的太平洋搜狗百货公司,成为外国投资台湾省百货公司的重要指标,其次是新光三越、大理伊势丹和大野高岛屋
在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期,台湾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528.8亿美元。当时,高科技产业出口扩大,经济自由化带来了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但随着热钱的涌入,股票、外汇、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外资撤退,台商离开。零售业处于分化期,复合店、单品店、大型专卖店、大众市场店、购物中心、家居用品中心等各种业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便利店也在高速发展。除了统一超市,全家福、来尔福、OK便利店都先后有展销店
2000年后,——经济停滞期:台湾省GDP为5083.06亿美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高技术产业、石化产业和通货膨胀。个人实际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零售业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国际零售业知名企业纷纷进入台湾,通过持股、合伙、直销等方式建立据点,如美国品牌好市多。同时,以雅虎为首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崛起对线下渠道产生了影响
3、58产业基金的观点
由于以下三点,台湾省零售业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