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的高市值逻辑

2022-04-24 12:03:30  浏览:379  作者:管理员
  • 京东健康的高市值逻辑

  • 【商户信息】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79


【货源详情】


要理解如今的互联网医疗,总是绕不开回忆行业里曾经的乱象。

乱象的源头,在于PC时代网络上的医疗信息与信息背后的服务大多脱节。网站们向用户提供企业服务信息,用户自己去和信息背后的服务提供者取得联系,接受服务或者被坑。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不再满足于在网络上寻找信息,而是希望被商家以更全面的方式服务——打开某个APP,要的是系统化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公司不再是只提供信息的媒介平台,而是大规模渗透到各个产业之中,互联网不再只有媒介属性,这重塑了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医疗同样在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并且比其他领域有更深的“切肤之痛”。

PC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人们在网络上查询自己遭遇的病症和不适,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各种来源不明、真假难辨的信息。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行业规范的建立,叠加此次疫情提升全民健康意识、政策的鼓励等因素,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始逐渐被信赖。

京东旗下的在线医疗健康公司京东健康(6618.HK)发布了最新的业绩公告,其中数据清晰地体现出了这样的变化: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累计年活跃用户数达8980万,一年净增了3370万。疫情的催化下,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用线上平台问诊和购药。

01

下注健康管理

京东健康通过构建“医+药”生态,正在成为一家医疗健康管理机构。

耕耘六年,京东健康于2020年12月8日赴港上市。

发轫自京东集团的京东健康,在业务上有着清晰的电商烙印。2019年的数据显示,其年收入达到108亿元,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就是依托于京东集团资源的各类药品、医疗器械、保健滋补品的销售。

这些电商销售,构成了京东健康在上市之前最核心的业务。

过去很长时间里,用户通过电商业务与京东健康建立联系,然后其中有一部分消费者逐渐开始接触在线医疗健康管理业务,包括在线问诊、处方续签等等。

但上市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京东健康期待以上市为节点,打造出“医+药”更完整的生态:用户在购买医药健康类商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咨询需求,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寻找医生和药师给予专业建议;或者,用户首先进入医疗健康服务环节,经过在线问诊之后,再去零售药房选购相关商品——由线上医药零售业务或医疗服务业务自然形成服务或消费需求,从而形成良性的业务循环。

健康管理业务的逻辑在这个变化中体现出来。2019年,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曾经明确表示,要“以健康管理为核心”,使之成为向上整合产业链,向下进行各类药品电商销售的中枢。

健康管理这个庞大的市场,在中国迟迟没有开启,供需两方面的原因都有。

从需求端来看,国内大多数人仍然是把看病吃药与健康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将健康管理简单地理解为体检,需求天然不足。

而欧美健康管理市场的形成,保险公司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以健康咨询和实时监控方式将大量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从而减少出险,获取更高利润。配合相对成熟的私人医生体系,构成健康管理机构。

国内的保险行业发展尚处于早中期阶段,以销售驱动为主,业务的精细化程度显得不足,在健康管理领域缺乏动作。

在供给侧,国内医疗资源相对紧缺,以社区门诊为代表低层级的诊疗体系一直都不完善,更高层次的家庭医生体系就更加难以建立。

如果等待中国保险公司相关业务、家庭医生体系、消费习惯完全成型,再去发展健康管理产业,那就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培育期。

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直线加速”,是最符合中国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路径。而京东健康,是其中下注最直接且坚决的一个。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认为,要从过去传统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和“以患者为中心”。

京东健康在创新服务模式方面投资发力。除了自建互联网医院外,京东健康还着重建设了各项“专科中心”,包括心脏、耳鼻喉等18个不同科室,入驻近百位权威专家和顶级名医。

在家庭健康前置管理方面,京东健康推出了“京东家医”家庭医生产品。要将健康管理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这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02

高价值空间

互联网医疗的存在,成为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最关键的变量。

互联网医疗所面对的,是一个规模巨大且渗透率不高的市场空间。

中国的药品销售与医疗服务的主战场仍然是医院。2019年,通过院外线上渠道销售的药品仅占总量的2.4%,在线问诊在总问诊数中的占比仅占6%。

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了大型三甲医院中,而这些医院又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无法为低线级城市的用户服务。最终的结果是患者只能大规模“跨省就医”,前往高线城市的三甲医院诊疗。

另外,由于分级诊疗体系的缺失,有不少人到大型三甲医院诊治小病,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与压力。

互联网医疗的存在,成为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最关键的变量。

四处开花的线下药房,给患者提供了“自助诊疗”和购药的渠道,但由于缺乏相匹配的问诊服务,在商业模式上存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销售额增长的空间。

线下医院则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三甲医院治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但门诊总量却占到了全国总量的50%以上。2019年中国门诊的平均诊疗时间只有八分钟。这样高密度的诊疗聚集,必然会降低患者的体验。

互联网企业相对实体经济很重要的优势在于,能够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服务更多用户,与线下连锁药房、医疗机构一起,构成全面满足患者问诊与购药需求的医疗体系。

疫情之前,人们难以自然形成在线问诊的习惯。但疫情的出现,让在线问诊与相关健康服务的接受度大大提高。

以京东健康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快速抢占用户,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与服务的垂直入口,也可以凭此获得比传统医药电商更大的价值。

2020年的业绩报告显示,京东健康的服务收入占比正在逐步提升。193.8亿元的总收入中,有超过26亿元来自于在线平台、数字化营销和其他多种服务产品,这部分业务同比增长了85.4%,超过了公司整体收入增速。

具体到业务层面,京东在2020年建设了由11万全职和外部医生组成的医疗专家团队,覆盖了一万家医院,并自建了平台型互联网医院,全年日均在线问诊次数超过了10万次,同比2019年增长了5倍多。

相比医药电商业务,健康管理和家庭医生的盈利前景与想象空间明显更大,资本也依此给出了高估值。

03

重服务与潜力

京东健康对信息、内容、电商、在线问诊等领域的全面布局,已经成为了足够宽广的护城河。

虽然已经构建了自己的互联网医院与家庭医生服务,但整体上看,京东健康的健康管理业务,与传统的线下医院之间的区隔仍然明显。

社会大众健康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加强,京东健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连接医疗资源、打造专科医疗中心,并通过“京东家医”,以定制化的服务模式对疾病预防、日常轻病小病和慢性病进行贴身管理。

其家庭医生业务不局限于在线问诊服务,而是为用户提供全面、连续、及时的医疗健康服务——这更适合互联网化的医疗机构的运作模式。

而在传统的医疗场景里,极少实现“按需选择”和医疗资源的精准匹配,优质的医疗资源本来就匮乏,很难围着用户转。

这种符合大众医疗需求的全新体验和模式,只有通过做重服务的方式才能成功,各种轻运营模式、传统的医药电商、内容创业等模式都难以实现。

京东健康的定位,依托其自身的禀赋特点逐渐清晰:

一方面,依托于全国范围内广泛的仓储体系和配送能力,构筑了电商业务的速度和广度优势,形成企业发展的根基与护城河;

另一方面,在轻资产的服务业务领域里,用“重服务”的方式做一体化,打造一站式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平台,集成多种业务,包括互联网医院、家庭医生服务、慢性病管理平台等。

从长远来看,京东健康的高毛利服务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会持续提升。在其APP的主界面排序中,“京东大药房”的前面,分别是“极速问诊”、“找医生”、“去挂号”和“找科室”。相比之下,这些服务的用户使用频次更高,蕴含的业务机会也更丰富。

上市之初,有不少投资者发现京东健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电商相关,就误以为这是一家医药电商企业。但资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其后续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打造,而不是仅仅是医药电商业务的想象空间。

至今年3月底,京东健康15倍以上的市销率,更多体现出的,是资本对对京东健康在其中领先地位的认可,以及对京东健康未来发展潜力的看好。

考虑到本文开篇所描述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刚需真实存在,并且在确切地向头部企业汇集。以京东健康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医疗企业,可以在这条赛道上迅速扩张。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争夺战中,谁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谁就能够赚取更多产业链条上价值点的利润。

从目前的行业内情况来看,京东健康对信息、内容、电商、在线问诊等领域的全面布局,已经成为了足够宽广的护城河。

疫情、上市、高市值、高增长,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总是包含着必然的因素在其中。互联网医疗的成长故事,从疫情起真正开始了。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