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年流失5% 终端门店怎么数字化自救?

2022-04-21 03:14:58  浏览:390  作者:管理员
  • 用户年流失5%  终端门店怎么数字化自救?

  • 【商户信息】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90


【货源详情】


01

传统门店最大的危机是顾客流失。每年大约5%以上的顾客流失率。

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传统零售顾客流失。每个新增线上业务,都会带来一轮门店顾客流失。

这是门店不可阻挡的趋势。至少现在仍然没有看到止滑的那一天。

数字化自救,就是建立在顾客持续流失前提之下。

我曾经说过,零售只有创新,没有革命。新零售业态出现了,传统业态仍在。最古老的零售业态“杂货店”不是仍然活着?

按照哈佛商学院零售专家M·麦克尔教授提出的“零售轮转假说”,新零售业态会从“三低”走向“三高”(电商已经证明了),传统零售业态会自我进化,最后形成新的业态均衡。

但是,在传统零售业态进化过程中,必然有部分门店会消失。只有进化最好的会生存。

中国的零售业态的现有格局是在中国零售高速增长时形成的,电商的冲击,掩盖了中国零售进入低速增长的大环境。因此,必须同时考虑上述两个影响零售的最大变量。

一是零售业应对低速增长的策略;二是应对线上冲击的策略。两类问题不可混淆。

02

首先谈应对零售低速增长的策略。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就面对过的,不新鲜。

解决思路就是结构调整。

没有数量增长,就必须有结构调整。数量增长,大水漫灌,一般是不在乎结构的,规模比结构更重要。中国的KA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的。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在数量增长时代,大就是强;在结构时代,有结构的规模才是强。除了小众,没有小规模的强。

从现在KA结构调整的情况看,大致有下面几条路径:

1、增加生鲜比重。这是应对用户下滑的方法。比如,2020年大润发线上营收已经超过200亿元,占比24%。其中生鲜占到很大的比重。因为生鲜的高黏性,成为阻止顾客流失,甚至新增高端顾客的重要方法。

2、增加新消费类产品。年轻顾客流失,KA成为老年人的购物场景。因此,要通过新消费类“召回”年轻顾客。

3、产品升级。越是高端顾客,越是在乎现场体验。当然,零售进入低速增长的过程也是产品结构升级的过程。

4、聚焦在电商无可取代的品类。如冷冻、熟食加工等,长远仍需线下服务,让客人有不同在线的购物体验。

5、自采商品比例。这个话题要单独拿出来说。

图片

03

自采商品的比例,才是零售业低速增长期活得是否滋润的关键。

河南许昌胖东来是零售业的一朵奇葩。看热闹的看到了“不可模仿”的文化和变态的服务,看门道的看到了可以借鉴的“高自采率”。

胖东来的逻辑闭环是:高自采率→高毛利→高薪酬→企业文化→顾客黏性→高营收。

高自采和高薪酬,这是胖东来运营体系的两个关键点。没有高自采率,就没有高毛利;没有高毛利,就无法支付员工高薪酬;没有高薪酬,胖东来文化就落实不了,胖东来的逻辑体系就无法自洽。

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自有品牌比重很高,有的甚至完全是自有品牌。中国几十年的出口高速增长,不是品牌企业出口占主导,而是小企业贴牌占主流,特别是西方零售业的贴牌。所以,中国出口与世界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增长是同步的。

无论是自有品牌还是自采,核心是“溢价”,即溢价是谁的。只要是知名品牌,溢价在品牌商。只要是自采,溢价在零售。

在新零售的逻辑里,新零售必然伴随新制造。新制造美其名C2M,实质就是零售业自有品牌,绕过传统渠道供应链和品牌商,到源头自采。

如果新零售能够比较早地解决了新制造问题,那么,像大润发这样的新零售旗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

但是,自采(新制造、自有品牌)恰恰是中国传统零售最大的软肋。KA过去以后台毛利为主,对前台供应链的研究显然不够,短期内完善自采很难。

自采商品又涉及零售的运营体系问题,比如,品牌商派驻导购、品牌商品集中陈列,这些做法都影响自采商品的销售。

未来,大店一定会有自己的自采体系。小店自采有难度,但是,我也接触一些新平台,致力建立M2b的供应链体系。这是一个机会。

04

再谈门店怎么数字化他救?

他救不同于自救,他救是靠别人救自己。他救的平台,往往打着“救星”(赋能)的旗帜。

现在很多门店也在数字化,但不是自救,而是他救。比如社区团购,还有一些所谓的赋能平台SB2C。

什么是数字化他救?就是依赖别人的数字化平台,打着赋能的旗号,最终把自己的“私域流量”贡献给了平台,最终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加速了用户的流失。

比如,我很早就预言,社区团购终究要“去团长化”,或者逼着“团长”自己不干了(比如扣点过低,不划算)。但是,团长的“私域”已经转化为平台的“公域”,平台只需要找个提货点就行。

怎么避免门店私域转公域?我觉得有两个方法:

1、只要是交易平台,一旦平台粉丝足够,终究是会抢生意的。吸粉前(地推过程)平台靠门店,吸粉后(平台成形)门店依赖平台。有些平台不做交易,比如腾讯,只能赋能才能显示价值。有些平台本身就是交易,多一个环节就少一份利润。所以,交易平台最终与门店会有冲突。

只要门店成为平台地推的对象,最终结局一定是养大了平台,流失了顾客。

2、数字化平台是否有F2C(去中间化)的可能。传统头部品牌和大商,他们的订单平台必须依赖数百万家门店正常运营,虽然与门店有利润冲突,但更多的是共生关系。

05

最后谈谈门店数字化自救。

很多人把数字化简单成“店+群”,没有理解数字化对零售的核心价值。

传统零售中有一个无法破解的“级差地租”概念。门店收入高,除了选品和经营外,有两个硬件条件:门店位置和面积。

门店位置好,客流量大,销量好。但是,门店租金相应也高。高营收被高租金抵消。

门店面积大,SKU多,商圈大,营收高。但是,面积大,租金也相应较高。

门店租金就是级差地租。好地段,租金高;面积大,租金高。租金是分等级的。这就是级差地租。

面对级差地租,传统零售永远无解。

然而,数字化有解!

数字化破解在两方面:一是门店面积与SKU之间的矛盾;二是商圈与地段之间的矛盾。

上述破解方法可以概括为:双客情、双店。

双客情解决地段问题,双店解决SKU问题。

06

门店面积有限,只有头部品牌能够上架。长尾效应只发生在大平台。

只要是头部品牌,溢价在品牌商,门店的毛利很低。

品牌知名度越高,门店毛利越低,而且还非卖不可,没有选择。

要想增加SKU,只有增加门店面积。增加门店面积,又会增加成本。

这是悖论。无解!

数字化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通过线下门店建立客情,通过云店增加SKU。

双店策略,即门店+云店。

图片

门店货架有限,只能头部品牌上架。云店货架无限,SKU可以无限延伸。

门店货架是高频,低毛利;云店货架可以是低频,高毛利。

传统商业无解的问题,通过“双店”模式解决了。

07

门店的客流,初始靠地段客流(被动客流),后期靠客情关系能力和经营能力。

零售门店是标准的坐商,坐等顾客上门。即使做客情,也只有顾客上门的过程中。

大店的客情靠经营能力,老板、店长和店员很难与顾客建立关系。小店的客情主要靠老板和店员的客情关系能力。

我们经常与门店打交道,进店的瞬间基本上就知道老板和店员的客情关系能力。

但是,即使特别会做客情,任何人的客情关系能力受限于“邓巴数”。一个人拥有稳定的社交关系的人数不超过148人。

邓巴数是自然状态下的人际关系上限,但如果有专业能力,可以建立人际关系链。特别是与那些拥有强关系能力的KOC建立了强关系、强认知,他们会影响其它顾客。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关系让渡。

关系链固然可以扩大客流,但如果只是纯线下交易仍然有难度,因此,通过云店实现第一次交易就很重要。

云店的价值,不仅是增加SKU和第一次关系让渡时的交易,还是从“到店”业务到“到家”模式的演变。

“到家”业务,就突破了级差地租的限制。

08

总结一下。

门店的数字化自救有三个关键点:专卖场景、KOC和云店。

专卖作为售点的作用下降,未来有三大价值:一是场景体验,特别是新品的体验。场景体验同时也是吸引KOC注意地场所;二是自提点。云店下单,线下自提;三是“到家”业务的前置仓。

在门店用户中,有一类KOC能够影响更多的用户。通过场景体验和专业化运营,可以通过KOC形成关系链,从而扩大顾客数量。

只要是KOC,自然能够影响更多顾客。至于怎么影响,一定是线上线下相结合。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圈层深分”。

云店未来是门店标配。通过云店,可以扩大SKU,可以在长关系链中形成第一次交易,可以形成“到家“业务。

零售门店的去店如何建立?大店有自己的云店,小店有品牌商云店、大商云店,同样也可以有自己的云店。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