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风口还能持续多久?
-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570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人造肉风口还能持续多久? 绿色,低热量,人造肉刮起了小旋风。
现有的技术门槛不仅可以通过植物蛋白质等绿色食物产生肉类质感,形成有质感的植物肉,还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提取动物干细胞,与其他营养液相结合,实现细胞增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肉。
外国人造肉品牌Beyond Meat和Impoosible Foods成功上市。
在国内,今年5月,山东海达成立子公司,进军人造肉市场。7月,雪班生物增资人造肉企业还没有吃。11月,双塔集团进入植物蛋白质肉类市场。最近,跑垒员的未来食品技术也获得了经委中国2000万韩元的投资。
根据人造肉板块指数,2019年人造肉概念板块成立后,2020年初稳步上升,到2020年8月31日达到历史最高点,目前整体板块指数仍徘徊在中高层。
梳理人造肉的发展并不是新鲜的概念。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内陆陆续成立了人造肉企业,但早期的人造肉大部分是粗加工的,通过豆类产品在机器的挤压、调味料的辅助下形成了肉味。
随着食品的深加工,通过植物原料加工,模仿动物三维结构进入现实,动物细胞培养也克服了技术难关,人造肉市场近两年迎来了爆炸节点。
天猫超市已经在上海开设了第一个植物产品枢纽站(餐饮、零售一体)“Green Common”,包括真肉和双塔食品、金字汉和杜邦的人造肉产品、绿客集团。人造肉也相继出现在大型连锁品牌餐桌上,雀巢、肯德基、星巴克、百胜、汉堡王也推出了以植物为基础的人造肉产品。
MarketsandMarkets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1亿美元,每年15.0%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
但是人造肉还面临“三大山”3354技术成本、饮食习惯和伦理态度。
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无论是以植物为基础的人造肉还是细胞培养人造肉,技术成本都很高,消费者的饮食习惯也不能完全接受人造肉。
植物基产品的主力绿色、健康、营养理念仍然被接受,但细胞培养肉与自然截然不同,因此难免不方便。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峰表示,虽然人造肉在资本端很受欢迎,但在消费端得到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终人造肉企业能否盈利?人造肉风口还能持续多久?
1
人造肉赛道热度不减
人造肉概念的火爆源于Beyond Meat,该概念股此前经历了短暂的曲折。
2019年5月美国人造肉1周Beyond Meat上市后第一天暴涨163%,创下美国公司本世纪以来IPO第一天的最高业绩纪录。受外围消息的影响,国内人造肉概念股双塔食品、bi股票、hago等企业暴涨。
招商战略研究表明,人造肉具有主题新颖、空间大、催化剂强的三大特点,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强势主题。
但是概念股证明清白,表示没有从事人造肉生产,A股市场对人造肉的投机迅速消失,相关概念股集体暴跌。外围消息中,高盛、美银美林、瑞银给予Beyond Meat“观看股票持有”等级,而不是购买等级。
彭博的食品分析师杰尼夫巴塔什斯表示:“预计将看到更多的‘持有’,而不是购买。”目前,Beyond Meat的股价仍然太高。问题是能走多远,能走多快。”
从此,人造肉概念的投机虽然迎来了短暂的气温,但投资市场仍在升温。
根据IT橙色融资数据,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人造肉行业的投资事件大幅增加,与上半年THIS、Imposible Foods和3家美食企业相比获得融资,下半年由陈育、Fazenda Futuro和一周零Starfield等7家企业进行。
2020年,人造肉行业迎来投资热潮,投资事件达到26起,达到80亿韩元。
特别是2020年下半年,人造肉的投资热持续升温。
今年7月,美食获得了雪班生物1.4亿元人民币融资,其主要产品位于替代牛肉产品。
海梅特今年8月获得天道投资5000万韩元融资,主要为国内植物肉品牌提供汉堡、中西式香肠、猪肉切碎、牛肉切碎等产品。
最近南京一家人造肉企业、朱子未来食品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了经纬中国2000万日元天使轮融资,其融资主要用于细胞培养肉的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也是国内首个细胞培养肉生产平台。
据兴业证券公布的《人造肉产业深度研究》,目前人造肉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美国,美国食品巨头占全球市长/市场份额的近70%。
相反,国内人造肉市场存在很大的空白。
另外,国内人造肉企业相对分散,提前进入人造肉轨道的三家企业——深圳、首选食品、江苏、宏昌食品、宁波、苏联食品,总市长/市场规模不到1贝隆德梅特,中国肉食消费量是美国的两倍以上。
这也意味着,在中国,人造肉是值得发掘的巨大蓝色海洋,未来有可能诞生千亿级市场。
正因为如此,投资者对人造肉领域更感兴趣,但目前人造肉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这个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人造肉能普及吗?
人造肉分为植物肉和培育肉,培育肉主要通过干细胞的分裂增殖培育成肉,这种人造肉的安全性和规模化量产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早在2013年,荷兰马斯特赫特大学波斯特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就造出了第一块人造牛排,不过这一生产成本高达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00万美元。
除非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培育肉很难进入到工业阶段。即便是现在,培育肉的代表企业Memphis Meat每千克的培育肉成本仍高达一万美元。
相比之下,植物肉的制作方法采用的是加热、压力变化和冷冻等方式,将蛋白质编制成纤维状结构,这种物理式的制作成本更低。
所以市面上以植物肉为主,不过即便如此,植物肉的售价依旧居高不下。
根据市场上流通的植物肉产品,500克售价至少在70元左右,稍贵一些的植物肉甚至达到120元,对比菜市场上的鲜猪肉价格,则普遍集中在30元左右,植物人造肉比自然鲜猪肉售价贵了一倍有余。
一些连锁品牌售卖的植物肉产品也明显更贵。
《三湘都市报》有过报道,肯德基“植世代牛肉芝士汉堡”零售价为35元,比同店32.5元一个星级厚作和牛堡贵了2.5元;“植世代黄金鸡块”每盒零售价11元,内有鸡块4块,普通款黄金鸡块每盒为11元,内有鸡块5块。
《深圳商报》也有报道,在盒马App上看到,一款产品名为植物蛋白汉堡饼,每盒重226克,零售价59.9元,折算下来每500克售价在132元,几乎是普通猪肉的两到三倍。
对此,Green Common相关员工也对连线Insight表示,“这些植物基人造肉(植物肉)成本高昂的原因主要在于研发成本高,以及内陆人造肉供应链不完善,迫使企业在外投资设厂,未来国内人造肉生产链逐渐完善,技术趋于成熟,也有望降低成本。”
健康、绿色、环保是植物肉带来的餐饮变革,不过短期来看,人造肉的价格硬伤可能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另一个受到诟病的,是人造肉的口感。
从目前大众对植物肉品尝结果来看,反馈不一。一部分消费者评价向好,认为人造肉口味可以做到以假乱真,模仿出真实的肉制感。
不过也有消费者反映,在仿制午餐肉、鸡排、猪肉丝的时候还是感觉一股豆制品的味道。
植物肉在物质原料上和真实的肉差异很大,即便经过生产制作、烹饪等环节,也很难在口感、纹理上赶超真正的肉。
人造肉的口感问题还带来饮食需求上的冲突。
一位食用过植物肉的消费者对连线Insight表示,“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复杂的,像人造肉这种产品,更多的是西式的,口味比较单一,很难满足我们的饮食需求。”
目前来看,植物肉的原料主要是大豆类植物,但是中国的豆类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仅豆腐作为主料的菜品就有上百道,植物肉反攻肉类能不能打赢中国的豆类餐饮文化还是个问题。
今年11月,Beyond Meat推出一款植物性猪肉糜,意图打入中国市场,《华盛顿邮报》也刊文:“你不会尝试将煤炭卖给纽卡斯尔(英国煤都),那么,你认为向发明豆腐的国家兜售肉类替代食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植物肉的应用领域,集中在肉排、火腿、香肠、肉丸等即食便携领域,这与中国市场上70%的热鲜肉、冷冻肉,如蹄、爪、排骨、肉皮等冲突,人造肉能不能满足国内真实的消费需求?
Green Common门店员工也告诉连线Insight,在菜品的打磨和研发上,要仿照出真实又符合内地消费者口味的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看好中国人造肉市场的Beyond Meat,其CEO伊桑·布朗也表示,“我将努力改善产品,确保我们不是在输出美国口味。”
反过来说,这可能更加考验企业的研发功力,也决定了人造肉的风能不能继续吹。
3
风口能持续多久?
在中国,人造肉市场还处于早期市场。
大多数新兴的人造肉企业如珍肉、未食达、星期零Starfield都是近年来成立的,在整个食品产业链上,包括研发、生产、配送、渠道销售并不完善。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部分植物肉厂家缺乏产品标准意识,导致一些品控弱、口感差的植物肉产品流入到市场中,使消费者在购买试吃后对植物肉产生不好的印象。
薛岩还表示,将尽快与相关单位联合颁发植物肉食品产品生产和上市标准,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标准体系,逐渐加强植物肉产品市场监管和准入门槛。
国内人造肉市场规模比较小,其主要供应还是素食人群为主,比如寺庙、素食主义者,但这部分人群整体占比较少,也造成了人造肉的销售量不高。
目前获得融资的新兴人造肉企业正在加大了供应链的建设,未食达通过融资开启了自建工厂,进行产业化经营;今年10月底,星期零完成新一轮A+融资后,其深圳工厂也在加速进行中。
在此情况下,风口下的人造肉带动了国内产能规模的扩张,通过新的研发和生产工艺上促进人造肉的进步,带来产业升级。
深圳市齐善食品业经理郑策也对连线Insight表示:“有技术、有理想的人造肉企业能带来产业升级的,一些传统人造肉企业,它看风口的能力比较弱的,需要有人去带领它们进行改造升级。”
不过目前的问题是,国内新兴的人造肉企业并未树立一个标杆。在迈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消费者认可度上,新兴的人造肉企业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盈利方面,相比于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已经有了盈利迹象,国内人造肉企业还处于投入期,东宝生物研发的一款植物肉产品还未形成市场产品,并没有带来营收和利润。像珍肉、未食达、星期零Starfield这样的国内品牌产品大多还未上线。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也让人造肉仅仅停留在概念上。
国内人造肉受到资本青睐,也受到不少质疑。
郑策表示,“外行可能看不懂,现在市面上的人造肉都差别不多,很多新兴的人造肉企业不过是换了一个包装在宣传,顶多味道上有些差异。国内借着风口炒作,捞一笔就走人也有不少。”
除了贵,部分消费者也在怀疑人造肉是否真的健康,其所产生的人造肉产品是否真的低热量,对人体有益。
目前,这一赛道已经有些拥挤,除了上述几家身负融资光环的初创企业,上市公司中,东方财富上人造肉概念板块已经有到了17家企业,在启信宝上,近两年新成立的企业中,涉及人造肉经营范围的有30余家。
但人造肉迎来真正的爆发还并未到来,目前阶段的布局更像是赛前的预备和热身,多数人造肉企业还仍在对国内市场进行探索,以适应国内消费者的口味。
因为人造肉还处于前期的基础设施的铺设阶段,人造肉产品的更新频率不是很快,新兴的人造肉企业对传统行业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加之,人造肉概念的风口吹了两年,人们看到的更多是融资和概念,尚没有较大的实质性突破,如人造肉的成本控制、供应链、渠道商的变革。
不过人造肉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领域,比尔·盖茨谈到改变世界的突破性技术时说到,放在以前是农耕时代的犁,眼下是人造肉。
人造肉的魔力在于,现代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还是离不开动物的自然生长,人造肉的发展相当于赋予人类一种新的能力,更自主可控地打造生产端的食物供给。
前景和概念依然吸引人,但商业化挑战也是艰巨的,明年,人造肉能否往前迈出关键一步?融资热潮能否持续?
注:文/布谷,文章来源:连线Insight(公众号ID:lxinsight),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88货源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