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55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委员会主持会议。 具体健康中国2030计划纲要的内容是什么? 下面就一起学习啦,小编一起看看吧。。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和利用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 为了明确未来15年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一、基本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中医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显著提升。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 3732家,中医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系执业(助理)医生39.8万人,2014年中医系病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014年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7302亿元。 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一方面,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短缺、继承不足、创新不足;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质量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政策体系必须健全中医药面临世界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简便廉价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 适应未来医学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中医药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与综合治疗的诊疗模式、自然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继承与发展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必须加强对中医药的支持,进一步挖掘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质量提升。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 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机遇,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中西医并重要从学术发展和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平等地位,以推进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的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在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医药结合,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为惠民服务。 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 把继承创新贯彻到中医药发展中去,准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创新新特色、新优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拉动投资消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坚持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 统筹中医药各领域、各环节发展,重视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促进中医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拥有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0.55张,中医药服务可获得性、可获性明显改善,有效减轻了大众医疗负担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防治水平大幅提高; 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建立,集聚学术领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业务类(助理)医生0.4人。 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到2030年,中医药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治未病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协同作用、疾病康复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名中医、千万名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再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更加巩固,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三、重点任务,(一)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1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型医院中医药科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全面建设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互补、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原则上在各地级市、县级区域设立一所市办中医系医院、一所县办中医系医院,在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系医疗机构设立中医药科。 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 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支持康复医院设立中医药科,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配备。2 .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养工程,加强区域内有影响力、科研实力强的省级或地市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 建立中医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建立慢性病中医药监测和信息管理制度,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高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建立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协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急慢性分治分级诊疗秩序。3 .促进中西医结合。 运用现代科技,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加强中西医临床合作,开展重大疑难和中西医结合攻关,形成特色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急性危重症临床疗效。 探索和完善国家重大疑难杂症中西医合作机制和模式,提高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 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中医学习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水平西医结合人才培养。4 .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把发展民族医药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 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抢救与整理。 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加大开发推动力度,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5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
改革中医医务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按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举办中医诊所的,依法实行备案制管理。 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门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优秀人员在乡镇和村开设中医诊所。 鼓励社会力量连锁经营中医的医疗机构,举办对社会资本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设限,支持合格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知名中医开设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疗所。 保证在社会运行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6 .推进“互联网”中医医疗。 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能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建立医疗影像、检测报告等健康档案一体化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立医院间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应用。 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付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二)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7 .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为大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介入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一体化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生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药膳等技术支持。8 .提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进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 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材。 加快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 推进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9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 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看病、体检、保健咨询等服务。 鼓励中医医生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烹饪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院、疗养院,探索建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10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中医药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科考与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 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生产。 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体系,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 举办“中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年”,支持举办国际中医药健康旅游展览会、会议和论坛。(三)稳步推进中医药继承。11 .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的继承。
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 将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纳入国家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调查,抢救濒临失传的珍贵古籍文献,推进中医古籍数字化,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册,加强中医古籍在国外的影响和回归工作。12 .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和技术挖掘。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查,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和技术操作规范。 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工艺及老药匠经验的继承应用。 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进行调研、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和推广应用。 加强对中医药百年老店的保护。13 .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 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大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 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建立传统中医管理制度。 加强老中医专家传承工坊建设,吸引和鼓励老中医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 下一页更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