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几月几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由来习俗
-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27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农历腊月初八,古人有祭祖祭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部分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惯。 这一天也是佛教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被称为“法宝节”,传说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之一。
岁末的月份被称为“聋人”有三个意思。 一个是“聋人,接也”,含有新旧交替的意思。 (《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聋人同猎”是指天猎获得禽兽好祖先的祭神,“聋人”是从“肉”旁,用肉举行“冬祭”。 三、曰:“聋人,逢疫迎春。” 八节又称“佛成道节”,又称“成道会”,实际上十二月初八可以说是腊月初八的由来。
腊八节历史简介
自古以来,游八就是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吉祥。 据《礼记郊特牲》年记载,腊祭是“岁12月,聚集万物索飨也”。 夏天称腊月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因为在十二月举行,所以这个月叫做腊月,腊月之日叫做腊月。 先秦腊月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附会传统文化将腊月定为佛成道日。 此后,佛教兴盛,佛陀成道日与腊月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 南北朝才固定在腊月初。
《说文》年:《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是腊月。 此后,由于佛教的介入,腊月初八改为腊月初八,从此相沿道路成了俗物。
腊八粥
腊八在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从宋代开始的。 每到腊八节,朝廷、官宪、寺庙、黎民百姓家里也都要煮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了。 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赠送腊八粥,并在各个寺庙里拿出大米、水果等给僧侣吃。 在民间,家家户户煮腊八粥,祭祀祖先; 同时,家人聚在一起吃,给亲朋好友送礼物。
不同地区的腊八粥用料不同,但基本上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大豆、小豆、绿豆、扁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板栗、核桃仁、豇豆等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也是养生佳品,特别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了腊八粥。 不是说“腊八粥”,而是说煮“五豆”。 有些地方在腊月初五煮。 另外,用面捏起“孔雀石”,和米、豆(五种豆)一起煮。
腊八醋
八醋,传统八节习俗。 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节用醋腌大蒜的风俗,叫做“腊八醋”。 八醋是在元旦泡的,第一次吃饺子。 吃素饺子,取整年的意思,蘸八醋吃。 有独特的味道。 “游八醋”不仅味道纯正,放久了也不会坏。
腊八蒜
在中国的北方,每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有腊月初八醋蒜的习惯,叫做腊八蒜。
八蒜是指农历腊月初八腌制大蒜,是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的风俗。 那个材料是醋和大蒜的花瓣。
腊八蒜是主要流行于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的食俗。 在农历腊月初八做大蒜。 其实材料很简单,醋和大蒜花瓣。 制作方法也极为简单,将去皮后的大蒜花瓣放入可密封的罐、瓶等容器中,倒入醋,封口放在阴凉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里的大蒜会变成绿色,最后变成像绿宝石一样碧绿的身体。
吃冰
在腊八的前一天,人们用普通钢制的铁舀水冷冻,到了腊八节,人们就把铁脱下,敲碎冰块。 这一天的冰很不可思议,据说吃了它一年后肚子就不痛了。
腊八豆腐
游八豆腐是安徽省面县地区的民间传统小吃之一,是节日食用的习俗。 春节前夕的腊月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干豆腐,民间把这种干豆腐称为“腊月豆腐”。
春节前夕的腊月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干豆腐,民间把这种干豆腐称为“腊月豆腐”。 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大豆制作豆腐,切成圆形或方形后,蘸盐水,在上部中央开一个小洞,加入适量食盐,在冬天温和的阳光下慢慢烤,慢慢吸入盐分,水分也慢慢晒干,制成游八豆腐。 色泽金黄如玉,入口鲜嫩,味咸鲜。 晒干的时候放入虾等食材,味道会变好。 “游八豆腐”平时用草绳吊在通风的地方晒干,吃的时候摘下来,一般可以晒干三个月,不会变质,味道不变。 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以和肉类一起炒或炖。 款待贵宾时,面县人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淋上麻油,拌入葱姜蒜等佐料做成冷盘,成为酒宴盛宴。
腊八面
游八面,也就是腊月节的食品。 传统的面食,在陕西关中地区很流行,在陕西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不喝粥,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面。
以面和各种豆类(住小豆)为原料,面要做成韭菜的叶面(韭菜叶宽相等的面)准备。 提前一晚上浸泡小豆,腊月这一天用来泡汤,水开后转小火直到小豆熟透,用中火煮面。 同时熟油爆葱花,面煮好后将葱油淋在锅上。
麦仁饭
西宁游八节不吃粥,吃麦仁饭。 腊月七夜,新磨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入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文火煮一夜。 据青海传说,农历12月8日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日,成道前牧羊女会供奉乳糜,用香谷和果实煮粥供奉佛。 那粥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 后人就是按照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中做出了这种口味的饮食。 在餐厅也开始流行了。
腊八节民间习俗
祭祀
应创《风俗通》云:“《礼传》 :聋人、猎也、言田猎取禽兽,祭祀其祖也。 或者,“聋人,即使迎接,也会因为新的故事而继承,所以大祭也可以报功。 ”其起源很久以前,《礼记郊特牲》中写道:“伊耆氏是从蜡开始的。 蜡也、索也、岁十二月、聚万物索飨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初为田事,故为蜡祭,报答天地。” 夏曰腊月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对象是凡八、先叼神神神农、司叼神后稗、农神田官之神、邮表亥神始创畑庐舍、开路、划分国境的人、猫虎神、坊神堤坝、水庸神沟、昆虫神。 先秦腊祭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 到了唐宋,这一节又被神佛的色彩所笼罩。
传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想做苦行,饿得昏厥。 牧羊女在杂粮里混合野果,在清泉里煮粥醒来。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终于在12月8日得道成佛。 从今以后,佛门将这一天定为“佛成道之日”,作为读经纪念,相沿成节。 到了明清,以敬神献佛代替祭祖祭灵、庆丰收、祓疫成为腊月的主旋律。 其风俗主要是煮腊八粥、送、尝、举庆丰家实。 与此同时,不少人开始春意盎然,忙着宰猪、做豆腐、做鱼培根,忙着购买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节各地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煮好腊八粥后,首先要敬神祭祖。 之后赠送亲戚和朋友的话,请一定要在中午之前寄出。 最后全家人都吃。 剩下的腊八粥,吃了几天还剩下,是个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之意。 如果给穷人喂粥,那就是为自己积德。 在不生产大米或产量少的地方,人们吃的不是腊八粥,而是腊八面。 用各种水果、蔬菜做肉末,搅拌乌冬面。 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都要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的腊八粥选用五谷、蔬菜,煮熟后供家人食用,或分发给邻里,或喂牲口。 甘肃武威地区讲究“素师走八”,吃米稀饭、四季豆饭或芡实饭,煮好后炸散或沾麻花吃。 民俗称之为“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不吃粥,吃麦仁饭。 腊月七夜,新磨出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入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文火煮一夜,麦仁饭异香扑鼻而来,美味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把腊八粥分为甜咸两种。 腊梅粥中加入茨菰、莣薗、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板栗、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如果你在做咸粥,你只需要在里面放青菜和油就可以了。
浙人煮腊八粥,一般选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 据说这粥的煮饭方法还是从南京传来的。
5、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澜节是陕北高原,煮粥除了多种米、豆外,还必须把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 吃完后,把粥涂在门上、灶上、门外的树上,以防灾祸,迎接明年的农业大丰收。 然后,腊月这天就不吃饭了。 这一天吃蔬菜,田地里杂草很多。 在腊八那天,人们不仅要吃腊八粥,还要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6、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要做游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把大米和土豆调大煮粥,再加入麦子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的“麦穗”,或做成小圆蛋的“孔雀石”,出锅前再加葱油。 和陕北一样,这一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白米配的有红枣、莲子、核桃、板栗、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20种以下。 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开始淘米、入果、去皮、去核,半夜开始文火炖,到第二天早上才熬出腊八粥来。
腊八节的神话传说
腊八节传说一
腊月初八是农历腊月初一,从元末明初开始。 据说当时朱元璋坠落在牢里痛苦的时候,当时很冷。 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牢里的老鼠洞里挖出了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把这些东西煮成了粥。 那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所以朱元璋把这锅杂粮粥叫做腊八粥。 美美地享受了饭。 此后,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制皇帝。 为了纪念监狱里的特殊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并把他每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传说二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见伉生饱受生老病死等痛苦,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神权统治,放弃王位,出家修道。 没有初收,之后经过六年的苦行,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拜佛。 在这六年的苦行中,每天只吃了一麻一米。 子孙不忘他所受的苦,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作纪念。 “腊月”成了“佛陀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以前解放各地佛寺举办浴佛会,进行读经,仿照释迦牟尼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奉佛,称为“腊八粥”。 然后把腊八粥送给门徒、善男信女们,之后在民间固定在俗世。 据说,某寺院在腊月前八天,僧人手持钅杯,沿途化缘,将收集到的米、栗、枣、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分发给穷人。 因为传说吃了会有神仙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腊八节传说三
贞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古代五帝之一的顼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为了吓孩子而出来。 古代人们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和孩子中风生病、身体不好是瘟疫的错。 这些恶鬼不怕天,只怕红(红)豆,所以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用红豆、红豆煮粥驱走瘟疫,迎接祥。
腊八节传说四
腊月源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时岳飞率部向朱仙镇抗金,正值严冬。 岳家军丰衣足食,饥寒交迫,百姓络绎不绝地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人民送来的“千家粥”,大获全胜而归。 这一天正好是12月初8日。 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就用杂粮、扁豆熬粥,最后成了俗人。
腊八节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 多年不能回家,吃粮食是靠家人打发的。 一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接不上,许多民工饿死在长城工地。 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民工们合伙储存了几粒五谷杂粮,下锅煮粥,每人喝了一碗,结果饿死在长城下。 为了悼念在长城工地饿死的农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八吃“腊八粥”以示纪念。
腊八节传说六
传说老两口生活在一起,吃苦耐劳,持家节俭,为大家省钱,但宝贝儿子不争气,娶不上媳妇,很快就输了家。 到了腊月初八,两个人又冷又饿。 幸运的是,在村里的人、邻居的帮助下,做了一个米、小麦、豆、蔬菜等混合的“年糕汤”。 “吃大杂烩,牢记教训。 ”。 这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了正路,靠辛勤劳动养活了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民间流行游八吃粥的习俗,就是为了提醒后人以此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