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22-07-18 07:11:23  浏览:424  作者:管理员
  • 2022年高考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 【商户信息】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424


【货源详情】


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最想知道的是考生是怎么考试的,很多考生考完了着急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而进行自我鉴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2年高考全国新高考第1卷的语文试题及答案。 我希望你帮助大家。2022年高考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语文、本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需要150分钟。注意事项:1 .试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笔迹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试卷类型(a )。 将条形码横向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的“条形码粘贴处”。2 .在回答选择题时,选择各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中对应问题选项的答案信息涂黑; 需要更改时,用橡皮擦干净,然后选择其他答案进行涂抹。 答案不能回答试卷。3 .除选题外,必须用黑色笔迹笔或签字笔回答,回答必须写在答题卡各主题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 如果需要更改,请先删除原来的答案,然后写新的答案; 请不要使用铅笔和改液。 不回答以上要求的回答无效。4 .考生须清洁答题卡。 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卡一起交上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题,17分),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传承着我国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世代相传,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契合,弘扬时空跨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要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 我们要让世界不仅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贡献人类文明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排斥别国的学术研究成果,要在比较、对比、批评、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民族的东西越多,越是世界的东西。 解决民族性问题,如果把有更强能力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实践总结起来,就有更强的能力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这是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2 ),许多评论家、诗人、诗歌读者都觉得现代新诗创作和理论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和汉语不能转化为西方文化和语言,而西方诗歌文化和语言不能被缺乏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和理论家自然吸收,不食洋化的积食病就明显体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上。 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他文化”的吸收力强度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度成正比。 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收西域民族、北方民族、佛教文化,是因为它具有秦汉以来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 这一传统就像一个消化力强的胃,吸收了四方的不同文化,从而繁荣了民族文化。

现代新诗不仅失去了民族诗歌的传统,也失去了对这一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另外,中华文化与其他以拉丁语为祖先的各种西方文化不同,是可以自然相互吸收的,所以必然会出现这种食洋化的病症,这种病症是现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 现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经不能回到新诗运动的初始状态。 现代社会使世界村落的居民多少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的感性和知性的世界,中国诗歌也在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 主要是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 这些必须具有本民族的实质性和现代性,光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笔者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生存下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意识到传统的复活并看到它与进入现代、吸收外来因素的主要关系。 传统没有谈什么创新吗? 如果传统不是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全盘西化。 所以,中国现代新诗最重要的、关乎自身存亡的任务之一,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尘封已久的泉眼。 读古典文史哲与诗词、讨论,思考现代问题,让苟延残喘的古典诗论进入现代空间,贡献其智慧,共同解决新诗面临的问题。 根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对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诗歌理论还存在许多有意义的叙述,但我们只是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自己传统中的这些理论。 师洋师古应该成为回顾和前瞻两窗,同时也只有打开窗户拓宽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的研究方法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分析,以文本的真实落地和清晰抽象的概括为优点,但其弊端往往是刻板、枯燥无味、概念化、解剖刀伤神经,概念上也有失去生命变幻色彩的缺点。 虽然中国古典诗论体系并不清晰,但它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一般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审美智慧和哲理,不会水到渠成,但其中有人文情怀、温暖与活力,没有一点经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新鲜感阅读古典诗论,可以发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虚构等虽是一家之法,但也不是唯一的途径。 中国古典诗论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一致。 相对于诗一般内涵深刻、变幻多端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文艺理

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答案详解,
,,,,,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大全,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说:同“悦;高兴。形容词。:“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同“悦”;愉快。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田:同“畋”;打猎。动词。“今王田猎于此。”,帖:同“贴”;用标签标出。动词。“不用,则以纸帖之。”,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涂:同“途”;道路。名词。道路。名词。,土:同“仕”作官。动词。“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橐:通“托”;托付,委托。动词。“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顽:同“玩”;开玩笑。动词。“我又不同你顽。”,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亡:同“无”;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亡:同“无”;没有。副词。“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亡:同“无”,没有。副词。“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副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罔:同“网”;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惟:通“唯”;应答声。象声词。“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先生乐游。”,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无:通“毋”;不要。副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希:同“稀”稀疏,少,罕见。形容词。有志乎古者希矣。”,希:同“稀”;稀少。形容词。“鼓瑟希,铿尔。”,熙:同“嬉”;欢乐,快乐。形容词。“其余则熙熙而乐。”,
, 2022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英语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真题全国新高考1卷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年全国高考天津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全国新高考1卷数学真题卷及答案详解2022年, 2022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作文预测10篇, 2022年高考浙江卷语文真题及答案, 新高考全国一卷2022年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