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这个成语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十分精彩的片断。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刘邦、项羽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是他们二人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出自本文“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例如:为了不使我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只有奋起反抗,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鸿门宴》中的三个点(主要句子)分别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以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项羽先杀宋义,后败章邯,使“百二秦关终属楚”,威震诸侯,功高盖世;刘邦则先破咸阳,后降子婴,同样功莫大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读音: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用法: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释义: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意思就是全部都由别人说了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字面意思是别人是刀子和案板,咱是鱼肉 含义是咱就是别人案板上的肉,人家想咋剁就咋剁。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啊。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翻译 翻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出自:司马迁《鸿门宴》原文选段: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释义: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扩展资料主旨:文章叙述了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及刘邦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 作者成就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货殖列传》的开篇,即引用老子的至治理想,而且全篇自始至终都被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思想所笼罩。 现在人家就像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就像是鱼和肉。现在多用来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方:表比喻,像。 刀俎:切肉用的刀和板。 鱼肉:鱼和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为”表判断。翻译成"人家就像是刀和砧板,我们就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 “何辞为?”是一种表疑问或反诘的格式。”何“”为“二字中间用动词,意思是何以(那样作)呢?或者是(那样作)干什么? 从整个句子来看,是个反问句。现在人家如刀和砧板,而我们像鱼和肉,还辞谢什么呢?意为不要再去辞谢了。反问句的特点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其中。 从“何辞为”这个古代汉语的句式来看,是宾语前置。正常的句式应为“辞何为”,意为还辞谢什么呢?“何”(什么)这个宾语放到谓语“辞”(辞谢)的前面了。
评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