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应天书院在哪里,商丘应天书院属于哪个省市

2022-02-13 15:46:36  浏览:416  作者:管理员
  • 商丘应天书院在哪里,商丘应天书院属于哪个省市

  • 【商户信息】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416


【货源详情】


商丘应天府书院应天书院简介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是杜南书院,由五代后晋商丘人杨威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商丘古城南湖,是中国古代四大名书院之一。

商丘应天书院简介,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和绥阳书院,其前身为杜南书院,由五代后晋商丘人杨威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商丘古城南湖,是中国古代四大名书院之一。北宋祥符二年(1009年),正式授应天书院,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符书院,李青三年(1043年)改为国子监,南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商丘)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期,书院大多设在山中胜地,而卫应天书院则设在繁华闹市,人才济济。随着晏殊、范仲淹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排名第一。商丘应天书院

商丘应天书院和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金代晚期。当时,商丘人杨彦“肯教育”,在赵志将军的支持下,聚集在一起讲学。杨彦死后,他的学生楚秋人齐继承了老师的事业,继续办学,培养了宗度、徐翔、高祥贤、郭、王力等著名人物,后来成为台湾馆的重要大臣。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150间自习室,藏书1500多册,招收学生。另一个让天府书院出名的人物是范仲淹,他高呼“天下前忧天府书院,天下后乐”。商丘应天书院

北宋三年(1006年)商丘应天书院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州(今商丘)升为应天府、南京,为四都之一,北宋都城。商丘靠近汴水,交通便利,商旅便利。隋唐以来,商丘发展成为大都市,到了北宋,商丘成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建立在商丘繁华的市中心。在范仲淹等资深名人的参与下,商丘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排名第一。商丘应天书院

商丘应天书院在商丘应天书院创办原因,排名第一,北宋科举考试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长期处于萧条状态。学者们非常需要学习,但他们与此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政府研究空白的作用,为学者提供了学习的场所。第二,朝廷提倡儒学,鼓励私塾。宋初提倡文治,但当时国家无力设立大量官学,所以朝廷多方面表彰和赞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松阳书院等著名书院都得到了朝廷不同形式的支持,如书籍、匾额、学术领域、校官奖励等,这无疑是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原因之一。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出于隐居修行的目的,佛教选择了幽静秀丽的山林来修建寺庙,五代宋初的书院大多建在山林景区。佛林集藏经、藏经教学、藏经研究于一体,对书院教学也有重大影响。比如书院的讲学制度,借鉴了佛教僧侣的讲学和书院教学的口语讲学、讲学和语录,也来源于佛教的禅林制度。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比手写书籍更加方便,这是宋代书院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宝,而是向公众开放,让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研场所。907年,商丘应天书院历史沿革唐悼宗天佑四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被毁,序文遗失。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民营书院,这就是应天府书院的诞生。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金代晚期。在德国将军赵志的帮助下,杨彦召集人们讲学。后来,他的学生齐继续办学。应天府书院的前身是杜南书院,当时归德国军队所有,赵志为他建了一个房间,用来聚集弟子。北宋初期,人才需求迫切,隋炀帝派的学生和学徒参加科举考试,考第一名的多达五六十人。士子们渴望齐国文同的名字,但他们来松州寻求学者的人络绎不绝。有“远门书院鸟瞰,近人学者皆归”的盛况。绥阳书院逐渐形成学术文化交流教育中心,但在齐因病去世后,学校一度停课。在宋真宗的时候,我想起了宋太祖时代的郢天顺,开始了宋朝。1005年,我将其繁华之地改名为松州(今商丘),应天府。1008年,当地人曹诚“请用300万元在教师家里建一所学校”,在旧址建了150户人家,藏书1500册,愿意以学问来围堵官吏,并请齐文同的孙子齐顺斌,让他带曹诚当助教,由应天府知府向朝廷报到,得到了宋真宗的赏识。次年,书院正式授牌为应天府书院。该书院在宋代被正式认定为早期官方书院。人们说:“州县学校从这里开始”,全世界的学校都“跟随这个趋势”。1043年,在宋仁宗的指导下,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之后,书院由应天之府、作家晏殊等人扩建。范仲淹曾在此任教,后来在书院任教。他非常繁荣,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松阳书院一起被称为中国四世。

大书院。

应天府的办学模式,令当地书院风气大盛。李觏先在南城创办了盱江书院,求学人数曾达1000多人;杜子野在宜黄兴办鹿冈书院,曾巩在临川办起了兴鲁书院,并亲自制订校规并任教,还聘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 

几番废立

明朝嘉靖十年(1531),御史蔡瑷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而沿用旧名,重建书院,但万历七年(1579),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书院,应天书院遂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归德知府重建“范文正公讲院”又名“文正书院”于归德府东,以纪念范仲淹掌教应天府学,讲学育士。他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一时培育了许多人才。

顺治十五年(1658),符应琦重修讲堂,集诸士而课之。清乾隆十三年(1748) 知府陈锡格又重修应天府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国废科举,兴学校,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因此,书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简称归德中学)。

再焕生机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工程项目,景区规划占地121.6亩,总建筑面积4116.8平方米,道路占地2523.4平方米。工程委托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馔堂、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

2004年2月应天书院修复工程开始一期工程建设。2005年底主体工程崇圣殿竣工,2006年应天书院的大门、围墙、道路等工程完成。2007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2009年8月应天书院二期工程开建,主要是讲堂等复原工程。应天书院修建全部完成后,将展现北宋时期的文化、教育、科学、知识等内容,增加游客对北宋历史文化的全面了解,丰富商丘古城旅游区古文化建筑观光游和学术学习游的内涵,增强古城旅游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专家和文化学者的吸引力,提升商丘古城旅游区的品位和影响力。

商丘应天书院课程设置

范仲淹掌管应天府书院时,总结先师戚同文的教学方法,为书院制 应天府书院 定出一系列学规,要求“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严格要求院生学习。《上执政书》提出“固国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事”6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举、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宋初河南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 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亦把“德”说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学,但大多是提纲挈领的,并不作逐字逐句的解释串讲,只给学生提示,再由学生提出疑难,作针对性讨论。应天府要求教师作表率,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范仲淹会先作一篇,掌握试题难度和著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由于范仲淹在道德学问上堪为表率,学风甚浓。

商丘应天书院历史地位

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