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北山石刻在哪里,大足北山石刻属于哪个省市

2022-02-13 12:24:17  浏览:341  作者:管理员
  • 大足北山石刻在哪里,大足北山石刻属于哪个省市

  • 【商户信息】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41


【货源详情】


大足北山石刻简介大足石刻位于有“石刻之乡”之称的中国西南重庆大足区等县。大足石刻最早发掘于初唐(公元649年),历经晚唐五代(公.

大足北山石刻简介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重庆大足区,这里被称为“石刻之乡”。大足石刻最早发掘于初唐永辉时期(公元649年)。唐末五代(公元907-959年)以后,盛于宋代(公元960-1278年),刻于明清(公元14-19世纪)。最终形成了中国石雕艺术之最的大型石雕群,大足石雕群包括70余尊石雕造像,共计10余万尊,其中以宝顶山石雕、北山石雕、南山石雕、石砖山石雕、石门山石雕最为著名和集中。大足北山石刻

大足北山石雕大足北山石刻历史北山摩崖造像雕刻于唐末至南宋末。石雕位于大足县以北2公里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周围有观音坡、营盘坡、福瑞恩、北塔寺五处。500多米长。这块岩石大约有7米高,是沿着悬崖雕刻的。从南到北,形状像新月,壁龛像蜂巢。五千多尊雕像。雕像精致细腻,技艺纯熟巧妙。除了一些铭文、塔和浅龛,其余保存完好。北山,原名龙岗山,位于大足县龙岗镇以北1.5公里处,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区7.62公顷,一般保护区21.82公顷,建筑控制区28.15公顷。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出土于公元892年至1162年(南宋唐景福至绍兴元年)。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生态位密如蜂巢,分为南、北两段,一般数量为290号(1 ~ 100号为南段,101 ~ 290号为北段)。其中佛龛造像264尊,凹版1尊,经8篇。北山崖上有近万尊造像,主要是为世俗祈福而雕刻的。造像有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三阶宗教,净土宗等等。这些造像在当时的民间非常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与中国早期的石窟不同。北山造像以雕刻精美、工艺精湛、典雅精致著称。展示了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宋代)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和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9世纪末,晚唐共有12种造像,其中观音和观音、藏文龛和阿弥陀佛威胁观音和藏文。塑像端庄饱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身,有盛唐遗风。五号菩萨庙、九号观世音菩萨庙、十号释迦牟尼庙、五十一号第三世界庙、五十二号阿弥陀佛庙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尤其是关无量寿245号佛经,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西三圣”“三德九命”“无怨”“十六观”,还有歌妓、乐天人、亭台楼阁等。有人物539人,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各种图像史料;在中国石窟中同类题材的造像中首屈一指。公元10世纪中叶,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这一时期造像数量最多的地区,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18种,有佛经、陀罗尼经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姿态多变,表情潇洒,纹饰日益丰富,呈现出从唐到宋的过渡风格。比如53号佛菩萨造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有宋代雕刻的纤细身材。273号千手观音及其侍者、281号东方药师净土乔装等。都是颇有唐风的薄衣,外形美观且与宋代雕刻者相似。10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宋代共有21种造像,尤以观音造像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展厅。这一时期的作品更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雕像具有个性鲜明、姿态优美、比例匀称、服饰华丽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公元1142年至1146年间修建的136号转轮洞。石窟雕像以平静的面部描绘反映了其内心的平静,并以精致的服装展示了其高贵的身份。线条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花环

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对补充唐史很有价值。《赵懿简公神道碑》,刻于公元1163年至1189年间,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京所作,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第22章,《古文孝经碑》,被历史学家称为“全世界的这一刻”。此外,还有17篇碑文、诗歌和77尊雕像。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年代分期、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魏

君靖碑,位于佛湾之首,通编为第2号。碑高260,宽310厘米。由军事判官将仕郎前守静南县令

胡密

撰文,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上石。碑文分上下两部左行竖刻,上部53行,除首行刻35字外,其余满行为30字,计1440字,字径3.5厘米;下部101行,计2866字,字径2厘米,序署145名节级将校名衔。 碑不题名,首、次行署韦君靖累衔:“金紫光绿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都督昌洲诸军事守昌洲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君靖建。”史称“韦军靖碑”。

毗沙门天王

此龛是韦君靖据《毗沙门天王经》镌造,通编为第5号。韦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为唐之毗沙门王之意。传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县)被番兵围困,有表请救援。但路途遥远,救兵难到,唐明皇即让不空和尚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于是天王金身出现,大放光明,同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和铠甲绳,神兵著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番兵大败。唐玄宗闻奏大悦,救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像供养。此后,毗沙门天王像被军旅视为保护神,可得“神力”,故永昌寨韦君靖携刻此像。

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龛正中携刻的北方天王,身材魁伟,威武强悍,顶盔贯甲,双眉倒竖,怒目圆睁,给人以一种威严雄焊,强有力的慑服感;天王两侧力士怒目咧嘴,面目狰狞,持刀挥棍,勇不可挡;这些形象恰似唐代赳赳武夫,给人以刚劲之美感。左侧男、女侍者则英俊儒雅,贤淑端庄,衣饰贴体,线条道劲流畅,技法娴熟。

千手观音

北山佛湾的观世音菩萨是大足石刻中最集中、最多、最精美的。人们敬仰观音,视观音为“美神”,因此,北山佛湾有“美神荟萃的艺术宫殿”之说。观世音,是楚文的意译,也译做“观自在”“光世音”,“观世自在”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音”,在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常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这个称谓一直沿用今天。据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记载,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天竺(今印度)已经有了“观世音”,是对孪生小马驹。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慈悲和善,神力宏大。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大乘教产生,便将婆罗门教中“善神”观世音,正式吸收成为佛教中一位慈善菩萨,名称“马头观音”。公元元年前后,又将“马头观音”改作男子身。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时代环境、风土人情、审美意识,以及信仰心理因素等原因,观音逐渐演变为女性化,至宋代时基本定型。大足石刻中的观音几乎全是女性形象。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