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鼓楼在哪里,西安钟鼓楼属于哪个省市
-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73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Xi安钟鼓楼简介Xi安钟鼓楼是陕西Xi的标志性建筑。Xi安钟鼓楼位于Xi市中心。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Xi安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
西安钟鼓楼简介Xi安钟鼓楼是陕西Xi的标志性建筑。Xi安钟鼓楼位于Xi市中心。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蔚为壮观。Xi安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为金溪街以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迁至现址。钟楼是一座阁楼式建筑,重檐三滴水,四角金字塔形屋顶,占地面积1377.64平方米,建在青砖白灰制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一个高6米、宽6米的十字形券孔,与东南西北东四条街道相连。Xi安鼓楼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比钟楼略早。鼓楼建在一个高高的长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一个南北向的券孔,券孔的高度和宽度为6米。
Xi安钟鼓楼Xi安钟鼓楼位于市中心。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西街广济街。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迁今址,成为东西有枢纽、南北呼应的中轴线建筑。过去楼上挂着一个大钟,用来报警报时,因此得名“钟楼”。
Xi安钟鼓楼钟楼主要采用砖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座、建筑和宝顶三部分组成。建筑为木结构,进深三间,宽三间,为“重檐三滴水”“屋顶四角”的建筑形式。从地面到保定的高度为36米,面积为1377.64平方米。底座是方形的,高8.6米。台座四面中央有宽6米的券形门道,与东南西北东四条街道相连。该建筑分为两层,每层都有一个回廊,回廊有明亮的柱子,彩色的窗户和四角雕刻的门扇。特别是每一层都装饰有斗拱、沉箱、木刻、绘画等古典优美的图案。这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目前中国能见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钟楼。屋檐四角飞起,像鸟儿展翅。在琉璃瓦屋顶的背景下,各种中国古典动物和动物图案的亲吻给人一种形式简单、艺术优雅、色彩艳丽、层次分明的美感。高处宝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使这座古老的建筑更加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从钟楼北侧的台阶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楼大厅天花板上的圆形彩绘“万道夏光”图案,周围是184个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板,明亮生动。一楼大厅的西墙分别镶嵌着三个铭文。第一件是1953年Xi市人民政府修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录。第二方是陕西巡抚张在青干陇大修五年后题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钟楼东移后,陕西巡抚龚茂贤书写的《钟楼东迁歌》碑。(这三块碑由于钟楼二楼展厅的装饰,被陈列柜挡住了),恰当地反映和评价了钟楼的价值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色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盛世修史,盛世盖楼”的说法。历届政府在钟楼的利用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科学的管理和奉献:清康熙三十八年、乾隆五年、道光二十年对钟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新中国成立50年共大修5次。从1956年8月起,钟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老的明代建筑,在战争和沧桑的洗礼中,屹立了600多年的春夏秋冬。自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20年来,钟楼接待了朱德、陈毅、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1999年千禧年来临之际,我国推出了三大城市作为主要庆祝中心,Xi安就是其中之一,活动中心的主会场设在钟楼。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不断自强不息的“钟楼人”不仅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古建筑,更要抓住其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和成为我市重点旅游热点的良好契机,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好的作用。近年来,齐白石艺术作品展、明清名人书法作品展、仿秦乐府编钟表演、于右任书画、钟楼藏品文物精品展以及在钟楼上成功举办的“晨钟暮鼓”仿古仪仗表演,受到中外游客的广泛赞誉和好评。2006年4月,Xi安钟楼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参观的50个景点”银奖。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座被称为“古城之珠”的明代建筑,包含着古老的文化
古建筑上挂着一面大鼓。在晚上,鼓被用来告诉整个城市居民的时间,所以它被称为鼓楼。这座鼓楼是由长兴侯更炳文、安知府王等人建造的。据说鼓楼工程的基石是在昏暗的小雨中打下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和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两次重修。据《重修西安鼓楼记》年的五年,去年陕西省的小麦丰收,“龙有获粮,亩有遗风,人不会死”,并且
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重修后的鼓楼,面貌崇隆敞丽,灿然一新。登楼远望,闹市风光、秦川景色历历在目。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西安钟鼓楼建筑形式
西安鼓楼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基座宽38米,长52.6米,高 7.7米,通体用青砖砌成。南北正中辟有券洞,供人车出入,高、宽均为6米。鼓楼主体建筑位于基座中心,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上覆盖绿琉璃瓦,属于重檐、歇山项式。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以前在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乃是在重修鼓楼竣工后巡抚(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北面为“声闻于天”,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额毁于“文化革命”之中。
西安钟鼓楼追溯历史
每个老西安人都清楚记得在鼓楼南北屋檐下曾分别悬挂着两块匾额南为“文武盛地”北为“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西安市钟鼓楼保管所业务科长喻军说:“‘文革’时期两块巨匾被摘下砍断并焚烧殆尽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一个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另一个就是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 就只有一匾了两块牌匾被毁后不但是对陕西省文物的巨大损失而且也成了西安市民心中的缺憾。为了给后人一个交代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从1982年起所就萌发了恢复两块牌匾的念头并开始了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此后的1988年以来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就在呼吁两块牌匾的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进来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及‘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及老前辈的意见和
建议在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
两块牌匾的恢复不仅了却了文物工作者和广大市民长久期盼的心愿和缺憾更为鼓楼增添了灵魂和神韵它将随着历史的延续永存史册无论为勉励后人或是为文物价值本身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步形成方案后所配合西安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审议工作收集了近百张有关老照片从恢复方案的雏形、探讨到初步决定经过了无数次不懈努力与商讨和磨合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恢复牌匾的事情就只有先搁浅了……”
西安钟鼓楼大鼓重置
2007年黄金周期间,西安钟鼓楼开始举行“晨钟暮鼓”仿古表演活动,每日上午9时、正午12时、下午3时,西安钟楼上的景云钟(复制品)分别鸣响24声;傍晚6时,首先鼓楼上的二十四节气鼓齐鸣,然后闻天鼓鸣响24声以报暮时。此举标志着消失100多年的西安“晨钟暮鼓”报时制度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