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麓山景区在哪里,长沙麓山景区属于哪个省市
-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61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长沙庐山风景名胜区简介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山的尾峰,海拔300.8米。庐山风景名胜区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面积5.28平方公里。
长沙麓山景区简介岳麓山是南岳72的尾峰,海拔300.8米。它是麓山景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面积5.28平方公里,位于湘江西岸,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城市山地景区。岳麓山是一座巨大的“植物博物馆”。景区内共有植物174科977种,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在一些地区,大面积的原生常绿阔叶次生林仍然保留着。古树名木随处可见。金代的罗、唐代的银杏、宋元的樟树、明清的枫栗,都充满了生机。
长沙山风景名胜区岳麓山处处人杰地灵,列为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的文物只有15处。夜深人静的情亭幽居,岳麓书院的幽深,鲁山寺的古色古香,云露宫、白鹤滩、碑、二南诗雕、隋佛塔、因陀罗石屋等的清净,无不令人神往。还有黄兴、蔡锷、蒋翊武、陈天华等烈士墓和名人墓,在松柏间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岳麓山融儒、释、道为一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蕴含着历史上思想家、高僧、老路、诗人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霞山就是岳麓书院,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岳麓书院办学1000多年,培养了魏源、曾国藩、左、蔡锷、陈天华、杨昌济、徐特立等一大批实用人才。山腰上有古鲁山寺,被誉为“汉魏第一胜景,湖南第一景”。古鲁山寺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湖南省佛教的发源地和中心。位于山顶的云路道宫,是道教第72福地第23洞,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儒、释、道三教的共存使岳麓山独树一帜,三教相互交融,写下了一首关于岳麓山文化发展的壮丽诗篇。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雍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岳麓山景区考察,对景区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鼓励。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成立于1951年,现为副县级机构。景区核定编制480人,副科级以上管理人员44人,其中县级干部1人,副县级干部2人。景区按两大部分设置:经营管理机构和产业管理机构。管理机构设办公室、监察室、政工部门、保卫部门、文物管理部门、事业发展部门、金融中心和工会;产业管理机构包括园林管理服务公司、行政后勤服务公司、索道管理服务公司、旅游管理服务公司和观光巴士管理服务公司。经过近60年的苦心经营,庐山风景名胜区发展加速,特别是2006年质量保护后,景区景点、景观环境和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2009年6月1日,景区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长沙麓山景区主要景点:爱湾阁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与安徽省楚县醉翁亭(1046年)、杭州西湖胡鑫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园陶然亭(1695年)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艾丰亭原名红叶亭,又名艾丰亭。后来湖广总督毕渊,据杜梅说:“寒山石径远,白云深处有人。诗《停在爱情枫林夜,霜叶二月开》改名为《爱情夜亭》。爱亭历经沧桑,先后于清同治、光绪、宣彤年间修复。其中,三年秋,湖南巡抚程主持复辟时,在亭柱上镌刻罗典所写的对联:“深山径红,黄昏自在,新种桃五百,一对驯鹤待笼”。石碑上记载了爱湾亭的修复。世人称之为《放鹤》石雕或《二南诗刻》。这两首诗是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元游岳麓山的七律诗。之后,石刻被移至清风桥南端的六角毛婷。解放前,这座亭子破旧荒芜。A
艾亭一年四季风景宜人,春天有桃花绿柳,春天有歌溪响。盛夏,阳光掩映,凉风习习;秋天的红枫如火,晚霞灿烂;隆冬时节,绿树银妆迷人多姿。爱晚亭:古鲁山寺建于西晋四年(公元268年)。大门上的“古鲁山寺”二字,是唐代书家、文学家李咏所写,由鲁山寺碑刻而成。鲁山寺碑素有“三大碑”之称,因其文笔、书法、雕刻俱佳而得名,也是岳麓山现存最古老的碑。山门对联:汉魏第一胜景,湖南第一场,真实展现了鲁山寺的历史地位。古鲁山寺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虽然藏在深山里,却始终无法摆脱世俗争斗的苦难。屡毁屡建,兵毁屡建,僧毁屡建。近代被日本飞机轰炸,只留下大雄宝殿、弥勒大雄、斋堂遗址,只有山门、观音阁奇迹般地幸存下来。现在大雄宝殿和弥勒大雄宝殿在80年代归湖南省佛教协会和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原管。
修的。古麓山寺依山势而建,殿宇不多,却有一番巍峨壮观之相。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依次排出,两厢为斋堂,再加上寺中匠心独具的绿化设计,与寺外古木参天的宜人景色交相辉映,更是引人入胜。麓山寺前两株苍劲的罗汉松护卫在观音阁前,一左一右,一大一小,就像武士把关,所以,它被人们称作“松关”,到现在已有1700多年的树龄了,人们称它为“六朝松”。云麓宫: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这之前据传说有黄冠羽士慕此名山胜地作静修之所,但无文献可考。到明朝吉简王就藩长沙时始建有此宫,明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道宫格局更趋完善,周围遍植松柏、桐,使峰顶景色更美。而隆庆年间即1572年左右,直棣新安方士金守分、王守德来到这里主持道事,殿元张阳和拜访他们,金道长请张殿元再修道宫。一时道士们“振铎乞化于道”,化缘到材料,请来工人在原来的基址上修了三进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两厢为道众丹房,殿宇为石柱铁瓦。在宫旁还建有望湘亭,可在中秋赏月,九九重阳节登临远眺。可惜这么一个神仙所在的场所在明末毁于战火。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召集道友募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新修葺道宫,但始终无法恢复当年盛况,现在的云麓宫是文革后重建的。到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本飞机轰炸,只有三清殿幸免于难。
舍利塔: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指死者火化后存留的骨质结晶。相传释迦牟尼圆寂后进行火化,有八国国王分取他火化后所得的“舍利”建塔供奉。根据佛书《释氏要览》中记载:“释迦(牟尼)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彩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藏之。”其实人体骨骼内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经高温火化,这些金属元素与骨胶粘合成一些结晶元粒。原来所建的舍利塔早已坍塌了,民国初年有信佛教的子弟寻塔原址再建石塔。建国初对舍利塔进行了修整,全部以花岗岩琢砌而成,外表很像僧帽,塔分三层:底部是塔基,作须弥座式;中间四角作蕉叶状,浮雕力士像五尊,含有守护宝塔的意思;上层顶端形状就像是僧帽宝顶。塔西方塑有石碑一通,正面隶书阴刻“隋舍利塔”,字迹俊秀。碑阴有“共建菩提”石刻,就是佛语“觉悟”的意思。
白鹤泉:光绪三年(1877年)湖南粮道夏献云所建。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亭废碑存。1956年,长沙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白鹤泉。新修的亭子,造形古朴典雅,七级石阶,石柱瓷顶,碧瓦飞檐,藻井上彩饰两只展翅欲飞的白鹤,倒映泉中,微波颤动,翩翩起舞。泉井上砌有长方形的汉白玉栏杆,上面刻着精美的白鹤图案。白鹤泉位于麓山寺观音阁右侧的岩石下,是清枫峡到响鼓岭峰一大裂隙的中段。因山上树木茂盛,丰富的地下水经沙岩滤泄至此涌出,源源不断,清澈透明,甘甜清凉,无论冬夏从不枯竭。古人称此泉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缩经旱潦不异”,用泉水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杯口,好象白鹤飞舞,栩栩如生,饮此泉水沁人心脾,可延年益寿,堪称岳麓山一绝,故有“麓山第一芳涧”的美称。从古至今,远近居民多有早晚来这取水饮用的习惯。
响鼓岭:响鼓岭雅名叫步虚岭。据《新修岳麓书院》解释,是因为“履之(脚蹬地)空洞有声”。响鼓岭地势高亢,怪岩林立,风光独秀,历代为佛、道两家所重视。佛教曾在此建法华塔,后来被毁。现建有石亭,供游人歇憩,亭子由麻石建造,六条斜边使得亭子方正敞亮。亭旁的巨石上刻有今人周翰陶书“响鼓岭”三字,另一巨石上刻有“观枫台”三个字。亭的北侧有1941年7月7日竖立的“长沙会战碑”,碑高225米,宽1米。碑文记述了1939年9月国民党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当时,日寇以18万兵力,分六路进攻长沙,经过将士的浴血奋战,歼敌3万,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碑阴刻有记事诗十首。
飞来石:《岳麓旧志》上曰:“石飞崖外,如伸螭首”。传说中的螭是一种蛟龙,也有人说是山神作兽形。“飞来石”石顶宽阔,纵横大约一丈左右,石上平坦,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也可以躺在上面小睡片刻。以前在石上有人用花岗岩琢石柱,砌了一座石亭,据说还供奉了真武祖师的神像,在当时是香火十分旺盛。亭上悬有“寄岳云”额,是衡山太守聂铣敏所题,后来亭子倒塌,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石上刻有“飞来石”三字,及今人刘世善所书的宋代御史赵忭的《飞来石》诗:“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闲。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因为这里视野开阔,可遥望南岳而拜,因此古人又称它为“拜岳石”。诗中的“登此拜南山”一句,南山是指南岳衡山,南岳山上黄帝岩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寿岳”二字,站在云麓峰“飞来石”上可以默默祈祷,遥望而拜,祈求多福多寿。
自来钟:自来钟位于云麓宫前侧,夹在一株高十多米的唐代银杏树的树杈中,树粗数围,树杈将钟抱在怀中。钟是道家用于作息的信物,激越清扬,传响四方,游方道士闻声归来,故叫“自来钟”。又因钟悬于数十米的高处,山风吹拂嗡嗡作响,所以又叫“自鸣钟”。原钟在清代中期被毁,同治六年(1867),重铸安放在宫的左侧。钟口直径为四尺五寸,上铸“大清同治六年造”。光绪年间又被毁坏,民国时期,再次重铸,悬挂在树上。“文革”期间再次被毁,现钟为1978年仿制,钟口直径尺余,上铸“明万历四年造”字样,“万历四年”即公元1576年。
禹王碑: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字高约16厘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未行空4字,共计77字。碑文有的象奔走的龙蛇,有的象团起身子的蝌蚪,字形独特,难以辩认。自明代以来,研究禹碑的学者数不胜数,有人说是蝌蚪古文,也有人说是鸟文古篆或道家符篆。现在一般多采用杨慎的译文,大意为:禹奉舜嘱托,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登南岳时,梦见苍水使者,得到治理洪水的要领金简玉字书,刻于石山的高处。从此,改围堵为疏导,河流疏畅行通了,害人的禽兽蛟龙永远奔逃。碑亭左边是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焕楷书《大观》,右边是刘汝楠题,张隶书《夸神禹碑歌》。这些名家石刻,更为禹王碑增添了几分神彩。1959年禹王碑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轮塔:五轮塔最早建于1927年,是以佛教最高塔式来作为革命将士的纪念塔,又称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该塔毁于文革期间,2002年修复后的五轮塔占地400多平米,塔高11.18米,分五层,由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和圆点等5种几何图形构成,造型奇特,极为壮观,塔身每一层都有金书梵文。五轮是指地、水、火、风、空,其形表示地方、水圆、火三角、风半月、空圆点。意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空构成,表现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塔即微型世界,是世界的一个缩影,五轮又象征人体,是人体的一个缩影,世界和人体同用五轮显示,表明五轮塔是天人合一之塔。
萧劲光铜像:铜像广场占地面积230平方米,铜像高3.5米,神态自然祥和。萧劲光(1903-1989),岳麓山人,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1921年赴莫斯科学习,1924年回国,在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赴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后调任红军第五军团政委。1933年,任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委,调闽赣军区司令兼红七军团政委。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军事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筹备并出席党的洛川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总司令。在此期间,撰有《近战战术》和《游击战争指导要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与陈云一起领导南满根据地的斗争,指挥“四保临江”之战;与萧华争取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平津战役后,任四野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渡江。长沙和平解放后,兼任湖南省军区司令,指挥衡宝战役。建国后,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1950年任海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海军大将军衔。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五届人大副委员长,中共第八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蔡锷墓:蔡锷墓是岳麓山的大型墓葬之一,195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锷墓掩映在古枫翠柏中,庄严而又肃穆。墓塔象一柄利剑直指苍天,象征着蔡锷将军不畏强权,仗剑维护正义的英雄壮举。墓区周围的石栏上刻有当时各省省长、督军题写的纪念铭文。蔡锷是湖南邵阳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出生于
1882年,15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著名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弟子。后来,曾留学于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现代军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在云南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总指挥,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称帝,他从北京潜回云南,通电宣布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并组织护国军,打响了讨袁第一枪,历史上称为“二次革命”。蔡锷是“二次革命”的急先锋和首倡者。
黄兴墓:黄兴墓位于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由响鼓岭向东砌有350米片石公路直达墓前半园坪。黄兴一生从事革命,积劳成疾,1916年10月逝于上海,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此,墓区占地面积1913.6平方米。黄兴墓系岳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地势最高亢。墓上建有方型墓塔,以整块花岗岩琢成四棱型,通高11米,昂然矗立,似利剑直插云天,墓东面镶嵌紫铜色墓碑,镌刻“黄公克强之墓”,墓碑四周砌以石柱、铁栏围护,庄严肃穆,气势雄伟。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黄兴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右下0.5公里处,建有黄兴先生墓庐,占地494.1平方米,墓庐专辟《陈列室》,全面介绍黄公生平事迹。墓庐附近按规划辟林地、凿水池、建亭榭、游廊,广植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