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海在哪里,居延海属于哪个省市

2022-02-10 19:45:11  浏览:338  作者:管理员
  • 居延海在哪里,居延海属于哪个省市

  • 【商户信息】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38


【货源详情】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它的形状又长又窄又弯,像一轮新月。额济纳河入湖,是居延海的主要供水水源。

居延海简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它的形状又长又窄又弯,像一轮新月。额济纳河流入湖中,是居延海的主要水源。居延是匈奴语,《水经注》年翻译成弱水流沙。汉代称居延泽,魏晋称西海,唐代称居延海,今称天鹅湖。居延海

居延海居延海一般指东居延海(苏伯瑙尔),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大来呼布镇东北40公里巴丹吉林沙漠北缘,是古弱水之乡。每年春天,暖风吹动祁连山上的冰雪,汇入湍急的河流,冲进巴丹吉林沙漠。额济纳河像一条水晶丝带,一直延伸到额济纳旗的北端。彩带末端有两个白色的“绣球”——嘎顺诺尔和苏波纳尔,是史料记载的弱水流沙“居延海”。自古以来,盐海风光就是一个碧海蓝天、树木繁茂的好地方。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尤其是在西北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以其辽阔的水域、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成为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落繁衍发展的摇篮。居延海

居延海如今的居延海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魅力。西居延海原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自1961年干涸以来,一直被白色的碱性沙漠和贫瘠的沙地所覆盖,成为飞尘的发源地之一。东谷延海解放后六次干涸,1992年完全干涸。居延海干涸是由于额济纳河水量逐年减少,导致居延海绿洲萎缩,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近年来,北京每年春天的沙尘暴越来越严重。一支由专家和媒体组成的联合探险队逆风而上,一路向西追踪沙尘暴的源头,追到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额济纳旗。在这里,发现历史上有名的居延海已经干涸。湖底铺满砾石,广袤的居延绿洲已全部沙化,大片胡杨林濒临死亡,到处都是“大风尘土飞扬”的暗淡景象。终于真相大白,三三三六零的风沙落在北京。居延海

居延海在居延海,历史上,居延海由东、西、北三个湖组成。由于额济纳河的改道,居延海的湖面时有变化。自元朝以来,分为三海(湖):伊吉乃、哈班哈巴尔和塔拉西,自清朝以来,分为东部的Subnor(蒙古语,意为木鹿湖)和西部的Gashunnor(蒙古语,意为苦湖)。两湖距离约35公里,平均水深1.5米。湖面上碧波荡漾,芦苇丛生。湖中有鲤鱼、鲫鱼、鳙鱼、草鱼等鱼类,天鹅、鹅、鹤、鸭等也常来此栖息。由于主要补给水源额济纳河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居延海已逐渐干涸。在中华民族浩瀚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居延海历史地理变迁,居延城作为汉朝的边塞,是匈奴南下进攻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由于黑河的灌溉,居延古道也是西北沙漠深处的一片广阔绿洲。居延海,位于居延海古道北侧,也来自黑河。居延海由东西居延海和天鹅湖三部分组成。历史上,居延海水资源丰富。湖边是一片美丽的草原,土地肥沃,水生植物丰富。早在汉代,这里就有开荒的历史,是中国最早开荒的地区之一。居延海也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到达漠北的重要通道。在这片长在黄沙中的绿洲上,在清澈的水旁边,曾经有过许多传说和许多感人的故事。相传,古代的将领霍去病和西汉的“飞将军”李广,在攻打匈奴时,都是在居延泽饮马。据说在元朝,意大利人凯尔波罗也到过居延海。唐代大诗人王维曾在湖边驻足,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野烧白草,黄昏驾马,秋日平原射雕。”现代学者董在《居延海》一书中描述:“湖边芦苇丛生,秋高气爽,芦荻飞。牛和骆驼随处可见。鹅在天上飞,鸭在绿波中飘,碧水蓝天,大雁在马嘶鸣唱,像芦苇的风,真不知天地之间的世界”的诗词,这生动地展现了居延海的美,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现在,居延海再也找不到过去的碧波和芦苇了。黑河改道导致居延海干涸,原本1000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只剩下30平方公里。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相继干涸。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曾经盛产水生植物的东居延海,几乎成了生命禁区。据当地人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到处都是丰富的水生植物和胡杨,湖面上碧波荡漾,湖边芦苇丛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能找到鸭蛋。然而,留给我们的只有沙丘和沙梁。在无水的河流和干涸的沼泽旁边,只有几根红柳枝。在今天的东古岩海,除了一滩黄水,什么也看不见。岸边的沙滩上,只有一股细小的泉水汩汩流出地面,流过不到10米远,便渗入干燥的沙漠,消失得无影无踪。低头,不时在黑色的细沙中,你会发现当年郁郁葱葱的植物留下的小叶子。

贝壳。

如此荒凉的景象,让我们心痛,昔日的美丽景色已经不复存在,往日的居延绿洲已经消亡,历史留给我们的居延文化已经被沙漠无情的吞噬。这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吗?如果是,那么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傍晚时分,科考队驱车前往天鹅湖,据说那里是居延海现存海子中湖水最多的地方,我们的心是沉重的,不知道这个有着如此优美名字的湖泊会不会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是不是能让我们稍微感受一下当年芦苇丛生的景象呢?

距离天鹅湖不到一公里的路边,车子停了下来,我们一震,难道这就是天鹅湖吗?干涸的河床,满地的石砾,偶尔能见到一些体积较大的黑色砾石,专家告诉我们,这里是4000年前的湖岸,以前水域面积很大,湖水把水底的黑色砾石冲到岸边,随着湖水的慢慢干枯,湖面面积缩小,成了一片戈壁。

天鹅湖就在不远处。据当地人说,由于天鹅经常到这里产蛋育雏,所以得名“天鹅湖”。闻到了,我闻到了水的气息,天鹅湖近在咫尺。在夕阳的照射下,不足30平方公里的湖面显得如此的神秘,难怪能让优雅的天鹅驻足停留。一阵微风吹过,湛蓝的湖水泛起阵阵波纹,湖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潮澎湃,在如此干旱的地区,还能见到一汪湖水,实在是一件雅事。初见东居延海的郁闷心情荡然无存,此刻,我们感谢上帝的仁慈,感谢他留给了我们一汪碧蓝的湖水,给了我们一个不留遗憾的梦想。

摄像机、照相机全部用上,记录这美丽动人的一刻,,我们要用镜头记录下诗人笔下描写的天鹅湖,一路狂奔至湖边,踏过湿湿的沙地,俯下身,用手轻抚水面,感受着水的湿润,十几天的长途跋涉,十几天的疲劳在此刻全都消失殆尽,捧起一汪湖水,尝尝曾经孕育了两千多年居延文化的湖水,竟是无比的甘甜可口,夕阳照射在湖面,反射出一道道的光晕,有点不真实。

湖中一只天鹅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我们高兴得大叫起来,在宽阔的湖面上,显得有点渺小和孤独,碧蓝的湖水和白色的天鹅,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一时间,两台摄像机全都对准了湖中美丽的天鹅仙子,为这难得一见的景象,也为这只孤独的天鹅。几只水鸟在半空中盘旋,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科考队成员中有一名记者特别喜欢拍动物,在巴丹吉林沙漠考察时,他拍的动物不下五种,有影像资料显示,他曾经拍一只长脚鸟达十分钟之久,因为这样,我们戏称他所拍的动物可以做好几期动物世界了。此时的天鹅和水鸟自然而然的成了他手中摄像机不停追逐的目标。 湖

边,两个当地人慢慢地把一只小船推离岸边,游船吗?不像,走近一瞧,他们手上还拿着一个渔网,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准备架船到湖中撒网捕鱼,晚上撒网,早上收网。 为什么同样是居延海的分支,东、西居延海都已经干涸,而天鹅湖依旧水波淋漓呢?

专家告诉我们,天鹅湖的地下泉眼比较多,是导致天鹅湖不曾干枯的主要原因。而东居延海由于地下泉眼较少,再加上蒸发量大,所以很容易干涸。

站在天鹅湖岸边,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居延海的雄伟。湖水面积虽然开始萎缩,但是能够见到的景象,我们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

缺水,是导致居延绿洲、居延文化消失的原因,有了水,这条居延古道还能恢复以前的繁荣吗?消失的居延文化还能再现吗?在大面积缺水的今天,有必要为了恢复当年的居延文化而调水吗?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评说什么,这一切只能让专家去解决。

我们终于一路顺利的驶入了居延督尉府遗址。

当年的繁华城镇,军事重地,在战争的洗涤与岁月的流逝中,已经变得残败不堪,留下的只是破砖碎瓦,断壁残垣。虽然这里被风蚀得很厉害,城内的建筑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一个个土堆,孤独地伫立在荒凉的盐碱地中,与它们为伴的只有漫天的黄沙。不足一米高的城墙,依稀能看到当年居延督尉府的面积与形制,方方正正,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两千多年的风沙侵蚀,依然没有将它们完全击溃,仿佛是想通过它们的存在,向世人昭示,这里曾是汉代最重要的一座军事重镇。

进入居延城的地域范围,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满地破碎的石磨,经过了几千年的风蚀,外部形状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无论是从外形、材质,还是制作精细程度,汉代使用的石磨和农村使用的石磨差不多,每个都有脸盆大小。在沙土的掩埋下,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耕地用的铁骅犁,形状没有变化,看来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农业用具一直沿袭至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

从居延城发现的铁箭头来看,我们可以完全肯定,居延督尉府和史书上所记载的一样,是一座军事重镇,但是为什么在一个军事重镇,会出现这么多的石磨和铁骅犁这种农业用具呢?

我们科考队沿路走过黑河流域的居延遗址,看过不少汉代遗存,居延城是所有古城当中地表文物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也许是因为居延城地处偏远,比较难找的原因吧,才致使这里如今还保存着这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物。此刻,我们忘记了路程的艰辛,反而感谢它的偏远,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有幸目睹满地的文物。在这,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汉代五铢钱、纺织用的锥子和一些女人佩戴的琉璃珠,铜纽扣。

为什么在这个军事重镇还会出现女人用的饰物和用具呢?按史书记载,女人是不能随军的,那么这些女人饰物是从哪来的呢?是士兵随身从中原携带过来的吗?还是军妓留下的?

按居延城烽燧一带出土的大量竹简记载,早在汉朝时,居延督尉府就是一个以屯田著名的军事重镇,汉武帝为了减轻内地向长城边地辗转运送粮食的劳苦,避免边疆士兵断粮。采取了在保持军事建制的基础上,利用士兵在国有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以保证军需的政策。军屯的主要劳动力是士兵,他们一面从事农耕,一面驻守边疆。

在居延城的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陶器碎片和屯田的痕迹,专家分析,这里是当时的生活区,而且从发现的五铢钱来看,当年的居延城除了是驻扎士兵的军事重镇外,应该还是一个有着货币交易的城市。

既然是城市,那么就应该有人在此居住生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会出现女人饰物的原因。当时军民统一,在此大量屯田,种植谷物,而屯田必然要用到石磨和铁骅犁等农业用具。从石磨的数量和整个居延城的面积来看,当年在这应该生活着四五千人左右的军民,在古代,一个聚落、一个城市生活一千人已经是非常大的城市了,而居延城超负荷的承载了比一般城市多了4-5倍的人口量,因而对于粮食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为了缓解后勤压力,当地军民只有通过大面积屯田才能自给自足,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居延地区军民统一,大面积屯田,生产的粮食除了能满足当地的需求外,一部分还运往中原,贴补内地的粮食供应,因而,居延城获得了“汉代大粮仓”“粮食加工厂”的美誉。

照此分析,当年的居延地区应该是一个水草丰美、有着大面积绿洲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如此肥沃的一片土地,会没落得这么厉害,变成毫无人烟的沙漠地呢?

专家告诉我们,由于居延地区的土质并不适合耕种,土层比较薄弱,自汉代开始,在这里开垦土地的数量是10倍,大量的屯垦造田使得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土地结构被人为的破坏,原本埋在土下的沙子开始上翻,日积月累,导致土地完全沙化无法继续种植,昔日水草丰美的居延绿洲开始逐渐萎缩,只剩下不到2平方公里的面积,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居延城的军民开始南迁到绿城、黑城,再加上黑城被屠城时,明军阻断了黑河支流,截断了水源,这对居延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慢慢地,就造成了今天的荒漠化。

在居延城内,科考队还发现了两片西汉时期的汉简和一个完整的人头骨,汉简的内容很有趣,是当时军队中一个下级军官向士兵借东西立下的借据,看来那个时候人的思想比较单纯,还不懂得如何贿赂长官。

人头骨经过沙子长时间的打磨,变得非常光滑,而且颜色非常白,就像用漂白水漂过一样,我们把他搁在城门口,用沙土埋了起来,让他免受风沙之苦。这具头骨陪着这座没落的城市已经2000多年了,它见证了居延城的消亡过程,如果他地下有知,会不会为了居延城的变迁而感到心痛呢?

居延海一般指东居延海(苏泊淖尔),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北约4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为古弱水的归宿地。每当春季,暖风吹化祁连山上的冰雪,汇成奔腾的河流,冲进巴丹吉林沙漠;额济纳河水宛如一条晶莹的飘带、延展向额济纳旗北端,飘带尽头系着两颗洁白的“绣球”—嘎顺诺尔、苏泊淖尔,也就是史料记载的弱水流沙“居延泽”--居延海。居延海风景自远古以来就是一片碧海云天、树木葱笼的好地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西北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以浩水水域,肥沃的土地,富庶的物产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养育了历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也成为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落繁衍发展的摇篮。

国家十分重视额济纳旗生态环境,为保护居延海绿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17日黑河水流入东居延海后,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终于重现波光粼粼的壮观景象。

居延海旅游信息

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北40公里处,一般旅行社会带团去东居延海。自助旅行者最好包车跟向导前往。沿着达来呼布到策克口岸的公路,走到约40千米的地方,下道穿越一片戈壁,路上很容易陷车,最好是吉普。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