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铁牛在哪里,黄河铁牛属于哪个省市

2022-02-10 15:00:01  浏览:338  作者:管理员
  • 黄河铁牛在哪里,黄河铁牛属于哪个省市

  • 【商户信息】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38


【货源详情】


黄河铁牛简介(开元铁牛),又名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城西15公里,黄河古道两侧周浦古城以西。

黄河铁牛简介(开元铁牛),又名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城西15公里处,周浦古城西黄河古道两侧有四尊塑像。它铸造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用于稳定蒲津舟桥,维持秦晋交通。元桥的尽头,被破坏了,长期闲置,所以它曾经被称为“镇河铁牛”。由于黄河的变迁,逐渐被泥沙掩埋。黄河铁牛

黄河铁牛古代黄河上著名的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坐落于此。后来,由于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人消失在水中,悄然消失。在20世纪40年代,这条河沿着周浦的西城墙流出。据当地老人回忆,在旱季,铁牛入水时的犄角是可以触碰到的,航行时船底被犄角所伤。20世纪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洪水泛滥,河床淤塞,河流向西移动。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铁牛已经被深埋在黄河水面下2米多的洪泛区。198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永济县博物馆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和铁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蒲津渡遗址位于黄河东岸周浦古城西门外。明代保存最完好、最具观赏性的地层距离地表约7米。最突出的文物是开元铁牛。四头铁牛旁边各有一个铁人,比如一个牧民。牛分为南北两组。牛一集团,正面和背面,面向西方。铁牛是唐代蒲津桥的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见唐代的造桥工程。每尊铁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面有一条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上装饰有纹饰,每个轴都不一样,有串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牛的造型生动,前腿蹬地,后腿蹲地,调整角度,抬头挺胸,牛的身体矫健有力,尾部应用铁轴系浮桥。腹部下方有一座山,山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向前连接,每根铁柱都有一个反向延伸的铁脚,功能与地锚相同。铁牛的上下部分都有铸模接缝的痕迹。我们可以观察铸造模块的痕迹,分析铸造工艺。蒲津渡黄河遗址的发现,展示了中国古代在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金铸造科技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黄河变迁、环境考古和黄河治理等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黄河铁牛出土的铁牛引人注目,大家都比较关注。有些人物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有特殊的一面。你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其中一个铁人穿着西装。可以看出,在唐代,已经有这种款式的衣服了。所以我觉得这种款式的衣服不应该叫“西装”、“唐装”或者其他什么名字,至少里面不应该有“西式”。黄河铁牛腐蚀严重铁牛曝光,但保护工作举步维艰。经过几次论证,相关部门选择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护方案:现场推进,即铁牛、铁人、铁柱等。被抬离原来的地方12.2米,在水面上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并在露天展示;其他遗迹,如一些建于唐、明时期的石砌堤坝和台阶,以及铁人周围用石头铺成的地面,也将在地面上进行修复,而原址将进行回填和掩埋。山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专家表示,铁文物保护仍是世界性难题,实际施工中遇到的困难远超预判: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吊装,如何制作铁牛底架,如何让其安全落地不受到任何损伤,如何防止生锈生锈等。一直困扰着专家。黄河铁牛步履艰难铁牛简介开元铁牛,又名唐铁牛,位于永济城西15公里处,黄河古道西两侧有四尊塑像

在牛的侧面,有一个高鼻深眼的铸铁,作为牵引造型。现在地面裸露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这四头牛形状不同,大小基本相同。据计算,铁牛每只重约30吨,下面有底盘和铁柱,每只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一座铁山。蒲津渡中的古今蒲津渡是古黄河的一个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这里修建浮桥。据《春秋左传》年的记载,公元赵年间,秦公子在河里做了一条船。《初学记》:“公子的盐船在浦畔下洋津,如今浦津浮桥也。”《史记秦本纪》还写道:“秦王赵翔在位第五十年(前257年),他首先修建了一座河桥。”张守杰《史记正义》说:“此桥在通州临晋县城东,渡河至周浦,今蒲津桥也。”后来东魏吴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此建浮桥。唐初,河东是都城,周浦是长安和河东的枢纽。开元六年(718年),定都周浦,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为了加强对河东地区、唐军后方以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任命士兵。

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 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 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在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铁牛之成也蒲津渡,败也蒲津渡

唐开元年间,随着蒲州一带经济的发展,蒲州城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竹索连舟桥已与雄城蒲州极不适应,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明皇上疏,陈述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的窘况。唐明皇听后立即降旨,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并发动满朝文武出主意、想办法。经集思广益,造桥方案拿出:一是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为索桩。开元年间属盛唐时期,冶铁业发达,于是两岸数万民众奉命炼铁铸造,历经苦战后铁牛铸成。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这里,两岸的铁牛,其实就是对拽铁索连接河桥的索桩。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桥被毁后蒲津渡一度荒废,但铁牛仍存。到了明朝,蒲津关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铁牛20世纪40年代湮没。

黄河铁牛作用

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古人讲究阴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七星铁柱。七星柱则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其实,七星铁柱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伫立铁牛旁的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赞铁牛、铁人说;“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