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册在历史上是怎么发展的?-明朝的鱼鳞册内容是什么?-
-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427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鱼鳞书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明代鱼鳞书的内容是什么?
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目录、鱼鳞册、丈量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册,以画房屋、山、塘、田来表示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的总称。因为田地像鱼鳞,所以得名。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会给你详细介绍。让我们看看!
种族事件
是宋代在梧州等地杜撰的。明朝洪武年间,各州县都奉命按地区编。直到民国和解放初期,才有书籍。宋《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神道碑》 :宁。他有自己的护甲方法,鱼鳞书也有。《明史食货志一》:》洪武二十年,命郭淳等。分为县和区,区由粮食决定。这个地区有四个谷物主管。他们测量田野的方圆,然后用字体大小知道书的主要名称和田野的统治者。它们被编成一本书,就像鱼鳞一样,编号为鱼鳞图册。"
清帝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 :“鱼鳞数一亩,奇零不准。如果你在同一个地区有很多英亩,你可能想数一数。如果你有一亩三分地,可能是1号“《清史稿食货志一》 :”上约10万亩的凤凰、岫岩、安东汤唯放在寻你的掌心,按地编号,有鱼鳞,发生在光绪末年的武汉《朱元璋传》。第三章:“张士诚死于乱军。在过去的14年里,所有的鱼鳞都在城市倒塌之前被烧掉了。
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一种科学的田赋管理方法。地图集详细记录了每块土地的数量、土地所有者的姓名、亩数、四至亩数和土地等级。它还画出了每块土地的形状,每卷前面都有一张综合的土地图,就像鱼鳞一样,所以被称为“鱼鳞地图集”。宋代最早出现在浙江、福建等农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
元末朱元璋入主徽州时,采纳了休宁儒生朱升的建议,即“筑高墙,积多粮,慢慢成王”,为鱼鳞图册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发现土地分赃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补充一份完整详细的鱼鳞图谱,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土地权利,清理了分赃。这是土地管理史上的一大进步。
明初《鱼鳞图册》
就登记项目而言,《明代鱼鳞图册》是一份比较完整的土地登记簿。它的建立为税收和服务的征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税收保证金或财产无税的弊端,从而保证了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了耕地和税收金额。根据洪武十四年的统计,中国的土地面积超过366.77万公顷。
第二十四年增加到387.4万多公顷;仅稻麦税就从洪武十四年的2610万石增加到第二十四年的3227万石。鱼鳞图册的编纂对巩固一个高度集权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明初洪武十四年,实行李佳制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其职业,全国人口主要分为三类:平民、士兵和工匠。军户提供兵役,民户提供税收和服务。工匠(手工艺品)、厨师(盐烹饪),甚至音乐家(娱乐)都有很多名字。各种户籍都是世袭的、固定的,严禁私自出逃。明朝的法律也用户籍作为惩罚。
明代各种户籍的居民都有固定住所,没有“街牌”,也就是基层政府出具的介绍信,100里外不准任何人离开住所。为
这种以户为单位的“税务黄皮书”,详细列出了乡镇渗透、姓名、年龄、固定港口、土地和财产,并登记在册
新中国成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清理土地,验证土地税。金额列于《大明律》,即户口本,定口详细登记及当地居民产业情况每年审核一次。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编制了《黄册》,分为鱼鳞图和一般鱼鳞图。
鱼鳞子图按地块编制。每个子图都以地块的形状绘制,标注了位置、面积、边界、地形和土壤质量(平原、山地、水边、下洼地、开阔地、肥沃土壤、贫瘠土地、缺沙和盐碱地)。按照《鱼鳞图册》的顺序编号,详细登记户均土地亩数和方圆四界,绘制土地生产地形图
此外,图纸上还有一栏“子村”,用于土地买卖、父子分离时填写。鱼鳞总平面由各地块中的地块组成。区块内标明了地块编号、面积及陆、水、山、河的路况。总平面图上的地块排成一排,看起来像鱼鳞,所以叫《千字文》。
汇总各地图的《鱼鳞图册》,形成以城镇为单位的总图,然后“将各城镇的地图组合起来,形成县域地图”。县地图逐级汇总上报户部,户部用各地汇总上报的地图管理全国征地和地方税。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已核实土地8507623公顷。明朝中期,由于赋税沉重,人们纷纷逃亡,地图集一片混乱。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国登记的土地只有4228058公顷,109年减半。然而,大量原本由政府持有的国有官田,只占私人田的七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