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文字是怎么发展的?-汉字对少数民族有什么影响?-

2021-07-27 12:27:42  浏览:948  作者:管理员
  • 辽国文字是怎么发展的?-汉字对少数民族有什么影响?-

  • 【商户信息】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948


【货源详情】


辽文字是如何发展的?汉字对少数民族有什么影响?

契丹语是东胡语的一个分支,与乌桓、鲜卑一脉相承,属于阿尔泰语系。它与古代蒙古语有着相同的起源和密切的关系,部分契丹语与古代蒙古语相同或相近。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会给你详细介绍。让我们看看!

辽朝建立前,契丹没有文字。《神书》第五年(920年),阿保吉命令卢野图鲁和耶律履在古代不要造字。在汉人的帮助下,他们用隶书减少笔画,或者直接借用汉字创造契丹文字,这叫“汉人教他们用隶书的一半增加损失,做成千言万语,而不是刻木头”。

与汉字相比,契丹的大字笔画更简单,但仍有3000字之多,不易掌握。而且用于记录语法复音词、粘契丹语时,效果也不理想。后来黄帝迪拉参照回鹘文字修改汉字,创造了契丹小字。小字是拼音字,拼音法受回鹘字启发,受汉字逆注音影响。音标有300多个,被称为原话。把几个原话放在一起记录契丹语比较方便,“数量少,要一致”。

在辽国,契丹语和汉语都是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契丹文字和汉字也被政府和人民使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

契丹建国后,用于书写公文、铭文、符号、字母、印章等。同时,大量的儒家经典、文学、历史和医学著作也被翻译成契丹语。肖汉剑女曾经翻译过《通历》、《贞观政要》和《五代史》,叶鲁北翻译过《阴符经》,叶绿姝翻译过《方麦书》。舒针、陆野还用契丹文字记录了建国初期的村名,附在汉字的末尾。《醉义歌》四老爷写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契丹文字,大多是墓志铭、铭文、铜镜、玉盘、鱼符、印章、铜钱、银币边缘的铭文。

大量中文书籍的翻译,将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经验,以及中原人民的科技、文学、历史成就,介绍到草原地区,从而带动和促进了游牧草原文化的发展。

辽国皇帝和契丹上层阶级尊重中国文化,很多人都有很高的中国文化水平。汉人上层也认识契丹。甚至一些被派往辽国的宋朝人也能用契丹语写诗,这对沟通契丹人与汉人的思想感情,加强辽宋兄弟般的友好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辽兴宗年间,宋让位给契丹,禁止在契丹写诗,这在契丹人中很流行。兴宗很高兴,亲自劝他喝酒。

辽国的学者用契丹语和汉语写作。他们的作品包括诗歌、歌词、歌曲、诗歌、散文、戏剧、书信等体裁,具有叙事、寓言、寓言、叙事等题材。作者包括皇帝、皇室、大臣、各部人员和丈夫的子女。契丹的诗既有华丽的句子,又有清新优美的文字。

廖兴宗也擅长诗词和散文。公元1050年,宋朝派赵出使辽国,辽兴宗在席上。请接《信誓如山河诗》。辽道宗是辽代帝王中文学修养最高的,诗文俱佳,作品清新淡雅,意境深远。有《题李俨黄菊赋》。后妃辽道宗《谏猎疏》、《回心院》、嬴《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表达了关心国家安全、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想。

在书目方面,廖设立了专门研究通史的国史院,并设置了督修国史的官员、史馆学士、国史学士等。他写了居住笔记,日历,20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