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是什么意思
-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557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易从
“钓鱼”是近两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每隔一段时间,热搜上就会有相关的讨论。网上有层出不穷的钓鱼攻略,教员工如何在工作中开小差、做私活;豆瓣上还有一个“傻瓜学习”群,成立不到一年就吸引了20多万团队成员。这个群主张“人生苦短,糊弄也没什么不好”,所以“欢迎加入群学习,交流,学习如何糊弄“屎上雕花”的工作,提出无理要求的甲方,推不走的请柬……”
不久前,清华大学在线课程平台上出现了一门名为《摸鱼学导论》的课程,吸引了大量清华学子。但这门课并不是教学生如何偷懒、心不在焉,而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焦虑,让他们在自我放松中提高学习效率,享受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换句话说,这扇门《摸鱼学导论》只是蹭“钓鱼”的热度,实际上讲的是如何劳逸结合。
在一些主流媒体介入讨论后,原本中立但偏向负面的“钓鱼”慢慢变成了正面词:原来钓鱼的“傻子”变成了提高效率的必要休息。对词汇的挪用和误读,反而遮蔽了我们对年轻人钓鱼心态背后真实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钓鱼:从现象到心态
钓鱼,源于“浑水摸鱼”,意思是趁乱私自获取利益。慢慢地,它成了职场上的一个流行语,意思是工作不好,在工作中偷懒鬼混,或者在工作时间做私事,“利用资本主义时间,做自己的事”。
职场工作者也总结了一套钓鱼策略。比如杯子要小,水要慢,水要来回倒几分钟;比如你要善于利用上厕所的时间,带薪上厕所,在隔间里安全玩20分钟手机;你也可以在工作站钓鱼,但它测试的是表情管理和切换屏幕的手速。看一部甜宠剧,应该压抑自己花痴的表情,就好像在看报道一样。如果发现领导路过,要像落雁一样自然切换到报告页面.
钓鱼作为一种现象,在古今中外都很常见。
比如在古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记载:“老校图书馆员不同情自己的职责,却拿着写着‘墨满’二字的旧书,重新记下身边的旧字,以为自己是日班。”也就是说,在过去,学校图书馆员没有致力于自己的职责。他们只是每天拿着旧书,找出一两个需要改正的字,用墨水笔涂掉,加上自己认为原文应该在旁边的原话,哪怕完成了一天的任务。
《泰晤士报》上的海外和美国媒体发表了一篇《世界懒人联盟(《全世界摸鱼员工联合起来》)》的报道,报道称,在世界各地,员工平均每天花1到3个小时钓鱼,70%的色情网页浏览和60%的网购都是在工作时间完成的。有一个外来词来形容这种网络钓鱼,叫做“网络游手好闲”。
网络钓鱼。华盖创意
员工钓鱼的原因也差不多:工作量不饱和,人浮于事;或者工作强度过大,休息时间不足,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机会;或者有拖延症,到最后期限才能兴奋起来;还是领导不走我不走的“形式主义加班”横行。当我无事可做时,我只是选择钓鱼.
最近,一些主流媒体试图正面解读钓鱼。比如钓鱼是一种“积极心理”,适当的钓鱼和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工作和生活。这已经逐渐成为钓鱼的主流含义,但与最初对钓鱼的定义完全不同,是一种刻意的“掩饰”。因此,下面的讨论不包括对“钓鱼”的正面解释。
如果只是一种现象,那么钓鱼就相当普遍,没有任何特殊性;但如果钓鱼成为年轻人的普遍心态,那就是一种症状
说到底,钓鱼心态就是“占便宜”。人们被“被抛弃”或“看不到希望”的恐惧所包围。他们看不到长期的机构预期,根本没有任何期待,对工作本身没有真正的归属感。我不想付出太多的努力,所以我从工作中得到的一切都很便宜。
。摸鱼心态加剧人们的“短期”行为,热衷于糊弄、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能占多少便宜就占多少便宜,能捞多少就捞多少,能混就混……▌失落的“做题家们”
认同摸鱼这样的短期“得利”,是因为长远的制度预期落空。而与摸鱼相对应的,是持续的奋斗。当年轻人认同摸鱼,从侧面也折射出,“奋斗就能成功”的信念在不断地失去它的受众。
1998年的新华字典中关于“前途”一词,有这样一个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想象,无论人们处于什么样的阶层、有着什么样的职业,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张华们率先抵达了光明的前途。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以及服务型经济的确立,受过高等教育的张华们不再以出售劳动力为主,而是以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为核心。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专业和技术人员的人数不断扩大,智识阶级在职场中确立了优越和体面的地位,并且以此为傲。这是白领与蓝领的最初分野。
在中等技术学校的李萍和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的“我”,有可能就只是底层的“打工人”。但因为蛋糕做大的速度很快——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轻松超过10%,哪怕利益的分配向社会既得利益阶层倾斜,普通人多少也能够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前途不见得光明,但有盼头。
现在的问题是,连考上北大的张华们所被允诺的光明的前途,似乎也在落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蛋糕做大变慢了,想分到大蛋糕的难度系数变高了。就比如这几天刚公布的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909万创历史新高。2017年是795万,2018年是820万,2020年是874万。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好工作还是那么几个。
预期的蛋糕变小也就算了,分蛋糕的规则不总是公平,阶层流动的难度系数增大,阶层进一步固化。这成了一代年轻人成长的大背景。
▲ 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组员现已达116700余人。 © 豆瓣
所以,去年底“985废物”“小镇做题家”等自嘲广泛流行。“小镇做题家”指涉的是,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他们靠着拼命刷题终于挤进了一流高校,以为人生从此平步青云,怎料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不仅泯然众人,与来自大都市的精英同学相比,更是有着悬殊的差距,毕业找工作时完全没有优势,心酸地沦为“985废物”。
面向未来,有的人积极奋斗,有人内卷,有人丧,有人佛系,也有人摸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就糊弄它。该做什么还是会做什么,只不过都是短期行为,占便宜要“趁早”。套用张爱玲的话:“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职场正义”
作为从职场中滋生出的现象,摸鱼心态最主要的针对对象,是职场本身。虽然古今中外都摸鱼,但很可能在当下的中国职场生活里,摸鱼成为一种“职场正义”——人们理所当然认为应该摸鱼,没有什么负罪感。
员工将摸鱼正义化,所要控诉的,倒不是工作太闲,恰恰是工作太忙。“996”已经屡见不鲜,现在不少互联网公司流行的是“超级大小周”,大周工作七天、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一个月仅有两天休息时间。去年年底,拼多多一名23岁女员工加班后猝死,她的工作模式正是“超级大小周”,她的下班时间是凌晨1点半。1月4日,拼多多官方账号在知乎上对此问题进行回复,“你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
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但最基本的常识是:奋斗的同时,也应该保障员工的健康权、休息权、生命权。但在一些大企业家眼里,奋斗却被扭曲成了“用命换钱”“你不加班你就是不努力”“能够加班是你的福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踩在脚底下,甚至谈权益成为一件不够努力、不维护企业利益的事。畸形加班成为常态,员工被迫裹挟进加班机器中,难以脱身、身不由己。
“以命换钱”已经足够耸人听闻的,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哪怕搏命了,也赚不了多少钱。这群人就是“穷忙族”,即“working poor”,因为穷所以很忙,可是忙了依然很穷,当然了,不忙就更穷了。这指向的是对工作伦理的不满。
劳动不再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而是成为一种彻底的异化,个体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并且,劳动者被迫参与白热化却又不合理的竞争,这就是内卷。原本八小时工作制就可以拿到这份工作,可当有人“996”才拿到这份工资后,其他人也不得不“996”才能拿到同样的工资。赢者惨胜,输者惨败。
▲ 上班族留守在办公室。 © Getty Images
摸鱼构成对严苛工作环境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如同詹姆斯·C·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中所发现的,在面对榨取他们的劳动、食物、税收、租金的利益者时,为避免公开反抗的集体风险,马来西亚农民虽不会选择直接的对抗,但他们会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方式,以低姿态的反抗技术进行自卫性的消耗战,用坚定强韧的努力对抗无法抗拒的不平等。
这意味着,“996”“超级大小周”虽然将工作时间不断拉长,但员工的工作却不一定饱和——员工也在通过偷懒不断“注水”;员工表面上忠心,不等于内心真正的顺从。它是以弱者的自我消耗,实现对强者的一种消耗——我输了,你也别想赢得太轻松。
摸鱼成为一种“正义”,以对抗工作机制的“不正义”。
▌消极抗争
一个人主动选择摸鱼心态,某种意义上看,这恰恰说明了他是“清醒”的——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位置,清楚知道自己在职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摸鱼成为一种抗争。
但很显然,这样的抗争充满限度,也难言积极。它带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每当有人打阿Q,他没能力还手,总是说“儿子打老子”;摸鱼者无法冲破机制困境,只能通过占便宜来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地位。摸鱼改变不了全局,只是聊胜于无。
何况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形:你的老板知道你在摸鱼,但他却假装不知道你在摸鱼,也放任你摸鱼。从他的角度出发,可以一边允许你偶尔摸鱼,一边变本加厉地为你的工作加码。这就像西方政治圈常说的“给野兽喂食”:总统的新闻班子会适时地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信息透露给守在宅邸外的记者,记者们“尝鲜即安”,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你一点摸鱼的甜头,让你对职场、对社会的不满有发泄的空间,发泄完了再努力工作,一团和气。
而在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娱乐碎片化,就连摸鱼也碎片化了。刷会抖音、打盘游戏、逛逛论坛、追追影视剧,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耗时间。诚如埃里希·弗罗姆在《逃避自由》里说:“在自由的名义下,生活丧失了全方位,它不过是由许多零碎的,互不相关的事情构成,人丧失了任何的整体感。人们面对着这些琐事,就像一个小孩面对着一堆积木一样,感到束手无策。”你以为摸鱼是占便宜,但大概率是“奶头乐”,主体仍旧是碎片化的。
或许真正有效的抗争,是切记那句老话,“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看见摸鱼者联盟,却鲜少见到职场里有真正的劳动者联盟。没有同盟,劳动者也就失去了与“肉食者”协商与谈判的底气与筹码,无法与不合理的规则与机制形成有效制衡。
谁说年轻人真的躺平了?年轻人精明着呢。
正是因为看透了 996 资本家的凉薄、渣和不负责任,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相信职场 PUA,在表演式加班和多线程摸鱼两种模式中随机切换,用积极的消极对抗消极的积极。
摸鱼现在有多火?
在《光明日报》痛批 996 定性为非法后,摸鱼文化首次出现在最高等学府,《摸鱼学导论》这门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网络课一经推出全网爆火,瞬间登上知乎热搜第一名,浏览人次接近 700 万。
来清华,学摸鱼
课程登上知乎热门话题后,开设「摸鱼学导论」网络课的清华学生在知乎上进行了解答,他表示,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清华学子,「突然发现(清华大学的)荷塘雨课堂竟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人人都可以创建一门课程,人人都拥有一席讲台。于是我便半开玩笑地建了一门 “摸鱼学导论” 课程」。
▲ 清华学子半开玩笑开设的《摸鱼学导论》网络课程. 图片来自:顾介涟(知乎)
摸鱼的受欢迎程度远超他的想象,「500 人的群很快就满了,荷塘雨课堂上也有了更多的人选择课程,课容量也从原来的 500 扩成了 2000。截至目前,已经有 1300 多人选课了」。
▲ 课程班级群互动。图片来自:顾介涟(知乎)
为了让课程显得更加真实,它还有相应的课件、学习资料、作业等等元素,实际上并未开课,只是一个「玩笑课」。
▲ 乍一看课程还挺正规的。图片来自:顾介涟(知乎)
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名同学实际将自己的尝试变成了学校教改的一个尝试,即人人都可以开课」,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有些还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烦躁抑郁的情绪,彭凯平对学生的这种尝试很支持,认为有利于学生纾解压力。
摸鱼正在流行
在接受采访时,清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提到:「他(开设课程的学生)没有过多地强调 “摸鱼”,实则想用一个更接地气、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方式展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由此可见,摸鱼在主流舆论中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
不过,见惯了职场 PUA,经历过现实毒打的年轻人,则越来越多把摸鱼当成一个积极对冲 996 的词汇。
总结摸鱼技巧,开发摸鱼软件,信奉「认认真真上班不叫赚钱,摸鱼才是」的理念,拉群传播摸鱼文化等等,摸鱼文化遍地开花。
▲ 开源摸鱼神器软件,在电脑上实现了用 excle 表格看小说、状态栏炒股等功能,在 GitHub 上获得了 3300 多星
▲ 识别老板人脸自动切换桌面的开源软件。图片来自:园长(知乎)
摸鱼甚至还发展出了不同流派,比如「实鱼和表鱼」、「微休息(Micro-break)」、「大摸无鱼」等等,还有相应的理论基础,成为一种集心理学、博弈论、软件开发、营销学等多种学科于一身的学科。
▲ 实鱼和表鱼的内卷博弈分析。图片来自:大表哥在曾母暗沙(知乎)
每当有人反驳摸鱼,有人便会搬出「二向箔警告」—— 没有摸鱼,哪里来的令全世界科幻迷折服的《三体》?
摸的是什么?
摸鱼这个词来源于成语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是一个贬义词。但随着 996 工作制的越发明目张胆,摸鱼在某些语境下变成了褒义词。
就连苹果这样「根正苗红」的外企都领悟到了国内职场文化精髓,在最新推出的 Apple Watch 广告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打工人」996 的一天,她 6 点多就要起床挤公交地铁,上班途中靠咖啡提神处理文件,在千篇一律的办公桌上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运动量严重不足,工作期间跑步抢订会议室,和同事友好讨(si)论(bi)毫无意义的内容,加班后打车难只能骑自行车回家,到家快 11 点,妆都没卸倒头就睡。
▲ 姑娘,你怎么笑得出来?图片来自:Apple Watch 广告
▲ 被办公桌绑住的打工人。图片来自: Apple Watch 广告
▲ 加班后打车难。图片来自: Apple Watch 广告
▲ 回到家快 11 点倒头就睡。图片来自: Apple Watch 广告
可能工厂机器的停工时间都比这个「打工人」的休息时间还要长。
996 企业压榨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但聪明的年轻人总有对策。「每天蹲厕 10 分钟,一年多出 5 天假」,「调整心态备好零食,泡杯茶拉个会,一个会不够就多拉几个,慢慢撕」,「6 点下班去吃饭健身,9 点回来表演一会再打卡」等等。
年轻人都在摸鱼,看上去好像有几分趣味,实际上只能看到四个大字:无可奈何。
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社会资源尤其是工作岗位进一步集中到大城市的 996 企业,年轻人不得不向现实屈服,一边努力争取进入 996 企业卷成人上人,一边骂 996 一边摸鱼。
和浑水摸鱼不同,摸鱼摸的并不是私人利益,而是变相无声抗议,为了五斗米,很多人不得不口嫌体正,被迫营业。
让员工摸鱼才是最好的 996
震动科幻小说界的《三体》,是刘慈欣在发电厂上班时摸鱼创作的。
当然,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上班期间应该做和工作相关的事情,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值得探讨的,那就是创造需要相对自由的时间,否则只能机械输出。
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复杂生物,需要时间去奋斗,也需要时间去休息,吃喝拉撒玩看上去没有在工作,实际上都在为创造积蓄能量。
即使是一台机器,也有停下来检修和加润滑剂的时候,但有些企业希望机器永远不要停,打心底就没把人当人。
▲ 996.ICU 网站
摸鱼文化兴起,背后反映的是资本试图将人异化为不需要检修的机器的行为,今天的 996 企业和几个世纪前的工厂没有本质区别,最大的差异可能在于,机器坏了,需要工厂老板花钱检修,人废了,换一拨人就好了。
这种短视选择的最终结果就是双输,陷入人人互害的恶性循环。
996 一开始的确可以短时间内提高效率,但当 996 变成常态,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都会开始下降,越觉得效率不够,越加深 996 程度,升级为 9117 甚至 007,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 996 大军,忽略了还有创新并优化结构,释放生产力这条路。
▲ 一位 16 岁被旧社会工厂剥削的女工讲述 8 小时工作制。图片来自:《妇女解放史》纪录片,宝哥胡扯淡(bilibili)
同时,抗争都是从暗地转向明面的,当整个社会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时,摸鱼文化就会兴起,再往后发展,摸鱼可能真的会成为清华大学的一门塑造正确三观的正式选修课,到那时,除了一些收入极致诱惑的企业,绝大多数 996 企业再都没有任性 PUA 员工的资格。
如今,聪明的企业已经开始帮助员工摸鱼,鼓励通过创造提高效率,不做无意义加班,为员工提供社交空间,改善办公环境,带着员工去接触大自然,创新办公模式等等,「职场供给侧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而非一味强调直接输出。
当然,不同企业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要求,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
把人当人,不好吗?
前几年整个社会崇尚奋斗,现在开始流行摸鱼,短短几年时间,舆论就迅速而悄然地发生了改变。
是年轻人本身出了问题吗?可以肯定不是。
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年轻人接受到的正确三观教育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按理说应该一代人比一代人有朝气,不会像现在这样公开谈论摸鱼。
只要是一个对自己的人生有点想法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用摸鱼这种积极的消极来游戏生活,除非他的潜意识已默认失去了希望。
希望,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啊。
▲ 希望的宝贵。图片来自:《流浪地球》
它可以让一个贫穷山区的孩子努力读书考上清华北大,可以让一个五线城市的年轻人在一线城市打拼出自己的事业,可以让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仍然保持一颗青春的心。
现在却正在发生这样的事 —— 希望,在高昂的房价和租金、沉重的生活成本和不受管控的压榨下渐渐离不少人远去,一眼看不到头的咸鱼生活,躺平是比努力奋斗更加经济的行为。
就像一个终日处于饥饿的人,每次外出觅食前都要精确算好消耗的卡路里,若行动得不偿失,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现在,摸鱼文化反映的消极对抗已经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把人当人,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