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改剧是什么意思
-
-
类目:知识大全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444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国产电视剧掀起“改革”热:“烂文化”出圈,青少年入坑
半月一次的谈话
2021年,由梅丹小说(多指同性恋爱情小说)改编的“双男”电视剧数量猛增,被网友戏称为“党爱101”元年,引发广泛关注。这种现象结合日益流行的“腐朽文化”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值得关注。
一个
大约有60部电视剧一起拍摄
“沉湎于美”一词起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原意为“沉湎于美”,后来在中国被用来表达同性恋的爱情。当改剧是影视公司购买党妹小说原著版权后改编拍摄的一种网剧。之前虽然剧不多,但都受到了很高的关注。
最近,业内人士用“成群的蜜蜂”来形容平台、制作公司、演员都想分一杯羹的现象。半月刊记者梳理发现,晋江谭梅著名网络小说几乎全部售出,单个IP最高价达到4000万元,60多部谭梅小说正在筹备影视化。
网友戏称这种现象为“龙变101”。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选秀节目《创造101》,召集101位选手,最终选出11个偶像团体出道。近年来,各大网络平台都推出了类似的节目,从100多名选手中挑选几名成员组成小组出道。网友用“党改101”来形容2021年党改剧的积累,意思是党改剧和参加选秀的练习生一样多,等着C出道。也意味着这些当改剧涉及的男主角数量相当于一整季的选秀选手数量。
其中一些剧定于今年陆续播出,很多知名影视公司都有相关项目。
傅做了他喜欢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这样的“敏感题材”影视剧,敢于用半红不黑的小演员试水,而如今改革已久的电视剧,却汇聚了著名演员和大制作。根据行业研究人员的说法,头部公司和头部艺术家的进入表明美国文化正在从亚文化走向公众视野。这些信号是美国文化在中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2
梅丹文化的新兴消费群体
据业内人士分析,与剧结缘现象背后有两大原因。
第一,迎合不断崛起的女性消费群体,这部剧的核心之一就是追求“美”,剧中“两个男人”的价值高到成为被定义、被凝视、被消费的一方,是对长期以来男性主导视角的反击。而且“两个男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彼此欣赏,并肩作战,这也投射出女性对感情关系的理想期待。
第二,要看原粉丝群自己的流量。梅丹的网络小说原本有自己稳定的用户群,影视之后吸引了很多用户参与,粉丝的二次创作扩大了他们的圈子。即使原著粉反对改剧“魔改”,也会在电视剧宣发过程中变成“黑流”,增加话题性。
分析资本涌入的更深层次原因,很难忽视当下影视寒冬的背景。据天空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从事影视的公司中,有13170家公司被注销或撤销。
寒冬时节,行业需要噱头和话题内容来吸引粉丝消费。依托锦江文学城、红袖添香、作家夫人创作等小说网站,梅丹小说长期积累了大量粉丝。在网络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快手颤音都带来了自己惊人的流量。只要及时打开,营销得当,就能调动起潜力巨大的粉丝经济。
近年来,不断有传闻说主管部门要禁播这部剧,可见这类题材是敏感的。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激烈的影视剧竞争中,实现转型和变现是一条捷径
“男CP(配对)”和“男性经济”,围绕着娱乐市场的新主题,时下,“卖身腐败”已经成为一种奇怪的行业现象。所谓“卖腐”就是卖“腐败文化”,“腐败文化”是指被观众幻想出来的,男女之间,主要包含暧昧或爱情故事的亚文化。
学习“酷”
” 傅晓宁 作这种亚文化在自己的圈子里“圈地自萌”,或许无伤大雅,但如果大规模改编为电视剧,突破亚文化圈层,进入大众文娱领域,则需要谨防其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
由于网剧、电视剧审查制度的存在,剧方往往会抽掉耽美原著中两位男主之间的“感情线”,在电视剧中展现“兄弟情”,通过打擦边球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但在后续的宣发和营销过程中,两位男演员也可能“卖腐”。
《我国电视剧耽美化现象研究》一文作者认为,近几年,我国电视剧产业兴起了由耽美文化衍生出的CP“卖腐”热潮,加入了耽美元素的电视剧,吸引观众对剧中男主们进行CP组合,赚取话题热度以获得高收视率。
近年来,学界已经关注并研究耽美文化对青少年群体性别认知、婚恋观等影响。例如,《湖南省部分青少年性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对该省1260名青少年性身份认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男生有2.9%自认为同性恋,4.9%自认为双性恋,12.4%不确定自身性身份;女生该比例分别为 2.4%、12.4%、14.3%。37.5%的人知道“耽美”或“同人”,其中表示“喜欢”的占32.3%,11.9%表示憧憬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同性爱恋。
文章作者分析,知道“耽美”或“同人”的学生更容易报告为双性恋或不确定性身份,对文学作品中的同性挚爱憧憬的学生,更容易报告为同性恋、双性恋或不确定自身性身份。这说明此类文化对青少年的性身份认同产生了影响。
当然,此类研究尚显单薄,要得出一个确证无疑的结论还远远不够。不过兹事体大,慎重一些总是好的。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同性恋题材作品多刻画该群体的困境与挣扎,有对他们的关注和探讨,当前国内耽改剧则主要着眼粉丝消费。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中小学生看耽美小说、耽改剧,购买小说周边产品,在漫展进行角色扮演,有青少年甚至把“男男才是真爱,男女只是繁衍后代”当作QQ签名。这些现象值得关注。
自从《镇魂》“巍澜cp”火遍大江南北,《陈情令》“肖博一君”一跃顶流之后,“耽改剧”便以燎原之势在剧集市场蔓延开来。而眼下,风头正劲的则是《山河令》,与前两部作品走红的轨迹相似,同样不是大制作、也没有豪华阵容,但该剧却如“黑马”一般稳居豆瓣8.6分,“双男主” 张哲瀚 、 龚俊也一举破圈,验证了耽改“财富密码”果然名不虚传。
目前来看,将有60余部此类作品将要入局,100多位男主角陆续登场,“耽改101”的说法由此而来。大量知名耽美IP上线考验着市场的消化能力,舆情波动下,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可见,这门生意并不像看来那么美。
爆款仅是少数派
因为一部《山河令》,张哲瀚、 龚俊这两位在演艺圈蛰伏多年的英俊小生终于熬出了头,如今的商业价值也与日俱增。该剧改编自网络作家Priest笔下的耽美小说《天涯客》,比起Priest的《镇魂》《杀破狼》《有匪》《默读》等作品,其实《天涯客》不算热门。加上制作的体量,演员的名气都不大,因此从拍摄到播出前,《山河令》是“耽改101”中并不被看好的一位选手。但是,截至目前该剧的播放量已经接近30亿,豆瓣上有22万观众打出8.6的高评分,“兄弟情”收割大量女粉丝!《山河令》上演了一出“逆袭”的好戏。
自从《镇魂》《陈情令》《鬓边不是海棠红》大爆之后,有了“自古耽改剧出顶流,得CP粉者得天下。”这样的说法。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与《山河令》同期播出的《恨君不似江楼月》汇集了茅子俊、易柏辰两位人气小生,讲述了警察与医生彼此救赎的故事,却没有在市场上溅起多大的水花。复盘耽改剧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爆款仅仅是特例。
时间的指针指向2014年,改编自Angelina小说《你是男的我也爱》的网络电影《类似爱情》问世,开启了耽美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先河。在当时,耽美小众化的调性非常符合网络自制影视作品小成本、轻体量的诉求。
2016年耽改剧有8部,那一年,只有一部剧让业界首次见识到了“耽改”的能量,便是许魏洲和黄景瑜主演的青春剧《上瘾》,如今两位小生已经是妥妥的资源咖了。不过,当时的耽改剧可以说是粗放型,随后该剧遭遇严格审查全面下架。此后的剧集也因尺度和制作问题而难以面世。
在此背景下,适合网生的耽改想要走下去,则要转变创作思路,2018年和2019年播出了6部剧,戏剧性地展现出当下此剧集的三种境遇。
《镇魂》爆红网络,《陈情令》成为了现象级的存在,直接引爆了“耽改101”的出现;《S.C.I.谜案集》《少年江湖物语》在垂直圈层获得了认可;《最强男神》《晨阳》几乎无人知晓。
显然《镇魂》《陈情令》给耽改作品“去耽美化”提供了范本,删去男主角之间的亲密关系,改用兄弟情、知己情来描绘,其实原著中的名场面都拍了,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表达,扩大了受众群。同时,两部剧的播放都在暑期,所谓“夏日限定”,最大程度上,揽住了学生粉,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而把“去耽美化”做到极致的则是《鬓边不是海棠红》,拍成了一部沉郁厚重的民国传奇剧。虽然声量不及之前爆红的耽改作品,但由于制作精良广受好评,收获了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多项提名。由成龙监制,官鸿、傅孟柏等主演《成化十四年》爆款公式失灵,市场表现一般,口碑平平。
“101”大战一触即发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4年到2019年,以年产万集的国产剧总体量来看“耽改剧”仅是凤毛菱角,然而,2021年,迎来了井喷的一年。
影视圈潮起潮落,从IP大女主、穿越、盗墓到悬疑,哪儿有热度,哪儿就是创作风口,资本是逐利的,也绝避不开日渐火热的耽改市场,据统计,已经有60多部作品在路上,从耽改剧的特殊性而言,这个数量已经算激增。这里不乏大公司、大卡司加持的头部作品,在投资和制作上也全面升级,同时,耽改的网络基因,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视频平台间的竞争。
腾讯影业、工夫影业、阅文集团联合出品,宋威龙、井柏然主演的《张公案》;企鹅影视、獭獭文化联合出品,罗云熙、陈飞宇合作的《皓衣行》;企鹅影视、慈文传媒联袂出品,由陈哲远、檀健次携手的《杀破狼》;范丞丞 、王安宇加盟出演了工夫真言出品的《左肩有你》;欢瑞世纪握有《破云2之吞海》;完美世界与中汇影视将联合开发《山河表里》;继《陈情令》后新湃传媒拿下《默读》;耀客则有《凤于九天》;爱奇艺联手华策影视、辛迪加影视押宝《天官赐福》。
有统计显示,有100余位男主角将加入“耽改大战”,毕竟,此类型被誉为“顶流制造机”,从黄景瑜、许魏洲,白宇、朱一龙,肖战、王一博,到如今的张哲瀚、龚俊,参与演出无疑是人气助推器,待播的新作中,加入了人气与作品兼有的演员,同类作品的激增加剧了竞争,一夜成顶流的神话或许更难复现了,但是,对于演员来说,还是能名利双收。
“耽改”热背后存隐忧
相比与其他题材,“耽美”的特殊性让其更加依赖IP。出售版权最多的作者,如Priest、非天夜翔、水千丞、巫哲等都在耽美小说领域内成名多年,作品拥趸众多、自带流量,他们的很多项目在筹备初期到开拍就备受瞩目。热爱耽美文化的腐女们往往倾注了更多的自己的感情与热忱,因此不论耽美文化还是作品本身都有更强的黏性。
而IP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改编不如预期,或者CP感不足,即便制作用心,都有口碑全面崩塌的可能。同时,耽美小说在改编时,既要符合主流价值,规避敏感话题,又要尽量还原原著中的情感互动,满足粉丝的需求,掌握其中的平衡并不易。耽改剧中隐去了主角之间明显的爱情因素,粉丝往往会对影视剧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发掘出其中契合原著、佐证关系的细节,这些都需要创作团队用心“铺路”,考验着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功力。
从《镇魂》《陈情令》《山河令》的走红的路径来看,粉丝群体的过度解读、同人创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播以及带动的作用。庞大的男男CP粉将剧中的情感移植到演员身上,但真人互动往往是配合作品的宣传期,一旦“失效”,曾经的“一家人”就可能失和。
从创作层面,把“双男主”作为收割粉丝经的噱头,显然不符合内容市场的良性创作规律。与此同时,面对题材扎堆而来的同质化现象,本身属于小众亚文化的耽美剧,是否值得大规模制作和扎堆播出,市场能否消化得了,都值得商榷。再加上观众审美趣味的培养与提高,观众与粉丝也不再是“逢耽必嗑”,收割之路也越来越难走。
眼下,因“耽改”热而引发的“腐文化”出圈让青少年“入坑”被引起重视。再加之,题材本身的敏感程度,对投资者来说,市场增加了不确定与风险,所以,“耽改”之路并非遍地黄金。
一部《山河令》火了,千千万万部耽改剧蓄势待发。据报道,目前有超过60部耽美小说正在或已完成影视化筹备,今年也被网友戏称为“耽改101”元年。“男男CP”仿佛成为网剧出圈的“财富密码”,也是男明星想一炮而红的最佳捷径。
然而,当小众文化的受众变为大众,迎面而来的破圈争议无可回避。“同性才是真爱”这样的观点输出,对低龄人群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圈地自萌是否才是“耽美文”、“耽改剧”的最终出路?本期问吧精选,流行文化及性别研究学者重木,继续为大家解读“耽美”文化。
小众文化的破圈争议
@想当先生:网络上有一定数量的视频、网文等有关于耽美文化的东西,而能接触到它们的用户年龄层也没有明确界限和限制,甚至有一些引导性的,例如“同性才是爱”之类的表达出现,会对低年龄层群体的人生观、爱情观塑造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又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引导呢?
重木:首先,我觉得这是网络必然带来的一个状况,即许多信息、资讯和内容泥沙俱下地混在一起。所以这就需要阅读者首先自己拥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至于你说的低年龄层问题就比较复杂,我觉得最主要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家长的引导,以及有关部门对分级制的建立。首先,家长要管理好自己孩子的上网之事,并且控制他们所能浏览的资讯,否则孩子由于好奇或是无知肯定会被许多杂乱的消息所吸引。其次,我国没有相应的分级措施,这会导致原本应该属于成人的内容也可能被孩子看到。所以这里的分级制并非笼统的一刀切,更不能因为所谓的“保护孩子”就侵犯其他成人的权益。就我所知,耽美同人圈始终是“圈地自萌”,不会强求别人来参与,范围也十分有限。反而是在如今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一些家长、学校的不负责任,让未成年孩子自己去寻找那些暂时不适合他们的内容。责任并不在于亚文化群体。
@澎湃网友vQRBfe:如果有一天耽美成为主流文化,社会及人们会怎样生活?耽美难道不应该边缘化吗?
重木:我的理解是,耽美不大可能会成为主流文化,这和它产生自特定群体、为特定人群所喜欢和关注的特点有关。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同性感情,所以以主流来看,始终会是少数,甚至是边缘的。
但是如果大家能对耽美多些了解,或许会对生活、人生和我们的憧憬与欲望,产生更丰富的了解,而并非只有主流那一种。许多人的生活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或许我们不喜欢,但最基本的尊重是一个多元且健康的社会所必须的。所以,我觉得这不失为耽美的一个潜在的贡献。
耽美由于其自身特点或许就注定了它的边缘性,而非是我们人为能决定的。其实相对于主流,它或许是边缘的,但相对于同人圈的朋友们,它则是主流。所以这取决于你想了解谁的看法。
《镇魂》的赵云澜(白宇饰演)和沈巍(朱一龙饰演)
@隗宣:请问您怎么看待这几年的“耽改剧”?耽美文化从“圈地自萌”到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让许多像我这样的爱好者感到不满。而且许多年纪小的女孩受到一定程度的“引导”,会做出撮合两个“性向正常”男子的事。请问您觉得这种现象将来能否有所改善?
重木:我觉得耽改剧是当下国内耽美剧必然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在资本和管制下产生的一种既和耽美文学有联系,但又存在一定差异的新模式。差异是指它不像耽美剧或是耽美小说那样,会明确出现同性恋爱。这点同样遭到许多人的批评。
耽改剧在当下作为性少数的一个展现“窗口”,其实也可以带来一定的再创造和发掘,至少可以通过它来让一直被遮蔽的性少数群体浮出水面。年纪有限的读者确实会受到一些“引导”,而出现一些激烈甚至不道德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但其实这不仅仅和个体的自我意识有关,还和相关教育有关。
另外,我想纠正下你提到的“性向正常”这个说法——没有什么性向是不正常的。只不过是主流的正常在塑造或是把不同于自己的性向称作不正常而已。“圈地自萌”或许是一个理想状态,但耽美必定也会被整个社会氛围和其他因素影响,这也是很难避免的。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正常地互动,尽量拥有自己自主和独立的判断,而不会被人群或是其他东西引导。
“泥塑”现象和被女性化的男明星
@小槐乘舟将欲行:您对耽美/同人作品“女化”男性角色的做法怎么看?对追星女孩们“泥塑”偶像的行为又怎么看,比如称呼男性偶像为妹妹、美女、老婆之类?
《山河令》大火后,女粉丝纷纷将主演张哲瀚称为“老婆”。
重木:其实在耽美圈,“女化”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再创造模式,即在一对同性情侣中时常会有一方被塑造成传统的具有“女性气质”的特点。其实背后体现了一个复杂的观念,即作为创作者的女性在试图反对传统中的一些天然“女性气质”,诸如柔弱、被动、需要被保护或是感性等。通过把男性“女性化”来展现,其实诸如细腻、敏感和感性这些特质并非是某个性别特有的,而是每个个体都会有,且会感受到的。
传统的两性气质其实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然后被塑造成某种“自然”的本质,从而开启了一系列男女两性的本质化塑造,而在耽美中,我们发现这些传统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都遭到反对、揶揄与解构,因此在这方面,它的创造性是很强的。当然,一些耽美也会由此落入传统的男/女两性气质的窠臼中,即再次巩固了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个陈词滥调。这也是许多耽美作品存在的不足。
著名的研究粉丝文化的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其《文本盗猎者》中指出,当下的饭圈文化对于爱豆的塑造远远超过了曾经的粉丝,现在他们几乎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对于自己爱豆形象、发展甚至是事业的干涉力量。由此导致了你所说的“泥塑”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