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追逐雷军
-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31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小米官宣造车已经过去三天,各方势力基本都已冷静下来,可以客观地分析这场押上雷总全部声誉的百亿美金“豪赌”。
去年年底传出小米造车消息时,传闻细节十分丰满,可信度极高。但小米官方始终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2020年12月15日,小米总办副主任徐洁云在微博上称,“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CEO雷军站在台上说,“小米将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到底是“但凡”里不包括自家CEO,还是亲自“打脸”不会觉得那么痛?总之媒体几个月来的报道、分析、揣测、预判都成了笑话。
但“狼来了”太多次,真来了也没人再重视。
一个多月前,传闻最凶猛的时候,2月19日小米股价大涨6.42%,2月22日官方“辟谣”后,小米股价跌5.38%。
但3月30日官宣造车后,3月31日港股收盘时,小米股价只涨了0.59%。
01
官宣造车
“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全力以赴去做小米汽车。”
3月30日,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下半场,雷军正式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公司将成立智能电动车全资子公司,由雷军担任电动汽车业务CEO,亲自带队该项目。
发布会上,雷军谈到了入局造车之前的复杂心路历程。
2021年1月15日,小米董事会建议关注电动汽车产业,但雷军内心非常抗拒。
并非不看好这个产业。
雷军在2013年就拜访过马斯克,不但对其钦佩有加,还成为了特斯拉的车主。
后来几年,小米投资了将近10家电动汽车企业,其中就包括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明星企业。
但对于亲自下场造车这件事,雷军始终在犹豫:“小米好不容易将手机业务做到今天,好不容易成为世界第三,这场仗还没有打完,造车会分心,会带来更大风险。”
在时代的大浪潮面前,小米何去何从?
雷军说,小米在75天之内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进行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讨论。
从时间上算,1月15日董事会提议后,尽管雷军说着内心抗拒,但小米集团已经集合了大规模人力正式研究造车。
如此大规模的讨论,不可能不传出风声,但小米始终没有承认,只有亲自现场公布时的掌声最悦耳。
雷军透露了几段与“业内人士”的对话。
有人问,小米既懂互联网又懂硬件,完全不理解你们为什么不造车。还有人说,将来同行们都在造车,小米不造会不会落伍?
雷军说,我还要做手机,而且你们为什么觉得我能造车?
对方说,智能汽车就是给一部大手机加了四个轮子。
这个观点一下子说服了雷军。
历史的经验证明,被说服的人,其实早在内心里说服了自己。
雷军后来的话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初进入智能手机行业创业时,一无所有,对手都是巨头,十年的打拼创造了奇迹。如今小米是世界五百强,有三万多员工,还在担心什么呢?小米还有没有十年前一样的勇气?”
显然,还有勇气;显然,早就说服了自己。
勇气来源于小米当前1080亿现金储备。
官宣造车的同时,雷军解读了那份“字越少、事越大”的公告。
其一,预计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初期计划投入100亿元人民币。
其二,“全资”,像当初做手机一样,由公司独立掌控全部话语权。对于做过投资、投资圈朋友遍地的雷军而言,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的江湖是人情世故。
其三,“雷军亲自带队”,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对此,雷军讲到了小米在2016年遭遇的生死存亡的危机,那一次,雷军也是亲自带队,从管理层跳入手机业务的“汪洋大海”,恶补手机知识,每天开会到凌晨,终于将小米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从那以后,雷军似乎迷上了“亲自带队”的玄学威力,但创始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和前瞻,而非事必躬亲。
更何况,2016年的危机也不是雷军没有亲自带队而导致的,如今把原因和结果混淆不清,稍微有点本末倒置。
那一年的故事很精彩,小米还是性价比之王,将利润压得极低,但有另一家公司赔着本也要抢销量。那家企业是第一家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的国内互联网公司,后来欠了几百亿;而晚了六年才入局的小米,账上趴着一千亿。
发布会之前,小米官微做了一项调查,近2万人参与,92%的人表示会买小米的汽车。
米粉给了雷军足够的底气,他说要赌上一切,启动人生最后一次创业项目,为小米汽车而战。
赌上一切,但暂时不包括账上另外的900亿。
02
必须造车
“最后一次创业”,意味着最后一次做重大选择的机会,但却似乎是雷军多年创业路上,第一次被迫做出的选择。
谈到造车,雷军声泪俱下,谈到了几次纠结,却避开了造车的太多细节。
从哪里开始造车、造什么样的车、代工还是自建工厂、需不需要合作伙伴、当前进展如何、何时上市?
这些问题并没有跟随官宣一起被解答,雷军将造车的动力归结为重新开始的勇气和米粉的支持后,这场发布会,情感开始占据上风。
更像是仓促之下的无奈追赶,“造车”已经成了互联网企业无法避而不答的问题。
雷军的纠结之一在于主营手机业务是否会受影响,因为“手机的仗还没有打完”。
真的没有打完吗?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那是雷军所说的“小米生死存亡的时刻”,也是国内手机市场的最高点。从那之后,国内手机出货量逐年下降,到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为3.08亿,比2016年减少2亿多。
增长见顶,是当前智能手机行业不可否认的事实,即便是跻身世界前三的小米,也无法规避全行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手机的仗没有打完,但目前没有新的发力点了。
官宣造车的发布会上,重磅产品小米11 Pro被定义为“安卓机皇”,更高端一点的Ultra版本被定义为“安卓之光”,可惜友商们连“口水仗”都不愿奉陪了。
更更高端的Mix系列,阔别两年后回归,但已经不再像第一代那样引领技术发展的身份,其所采用的折叠屏设计,已经在手机市场上存在了很多年。
智能手机所引领的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巅峰已过,而下一个时代是物联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超级入口正是智能汽车。
从“手机+AIoT”双战略启动,投入百亿支持AIoT发展,到后来成立AIoT战略委员会,物联网在小米内部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已经将AIoT提升至与手机同样战略地位的小米,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该是被迫参战的一方。
新能源汽车作为唯一活过也火过2020年的风口,与手机产业的夕阳西下形成鲜明对比。
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1.75%。另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
这不是行业预测,而是硬性规定,也是一定会出现的市场空间。
在新能源汽车的战场上,特斯拉一枝独秀,新势力三巨头紧紧追随,腾讯、阿里、百度、华为已经官宣入局,苹果蓄势待发,老牌汽车巨头们也都忙着“大象转身”。
已经到了不造不行的地步,早就没时间纠结了。
03
如何造车
虽然很多问题没有解答,但在小米造车的官宣文件中,也并非全无透露。
首先,全资子公司,不接受投资,既预示了小米集团对于造车子公司的绝对掌控权,也印证了雷军的那句话,“有钱,亏得起”。
雷军已经看到了造车的核心:烧钱。
全年营收2459亿元、现金储备1080亿元,是小米敢于全资的底气;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证明小米要全盘押注。
其次,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智能+电动+汽车,这是对“全盘”的具体解释。
新能源汽车行业经过第一轮洗牌期后,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大面积入场,未来走势已经明朗:智能化。
年度过亿的手机出货量、多到难以统计的生态链产品,意味着庞大的用户量以及基本成型的物联网生态链,“造车”虽然晚了,但“卖车”仍然有先发优势。
最后,雷军亲自带队。相比于2016年亲自接管手机业务时的“新人”身份,如今接管汽车业务时,雷军已经不是绝对的外行了。
雷军喜欢做投资,创办小米之前做过天使投资人,现在依然兼职。
在2015年和2016年,雷军旗下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
2019年11月,小鹏汽车完成4亿美元C轮融资时,依然有小米系资本参与的身影。
据网络公开数据,雷军、小米和顺为资本三方已经投资了40余家整车、汽车后市场以及出行相关企业。
小米生态链企业中,有睿米科技、车米科技、板牙科技等多家车载智能产品研发公司,产品类别涵盖智能行车记录仪、智能倒车镜、智能后视镜、智能车充等。
此外,2015年到2020年,小米在汽车领域的专利数量约800件。
也就是说,在官宣造车之前,雷军早就开始研究造车了。
但有优势,也有不足,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如何造车。
目前,国内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商主要分为三种:以蔚来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内部孵化的新团队,以及传统车企携手互联网公司衍生的新品牌。
第三种是互联网公司跨界造车的最佳选择,比如百度与吉利共同成立的百度汽车公司、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智己汽车、迟迟没有披露合作伙伴的苹果汽车等。
这种方式还可以再细分为两种:一是独立设计并和汽车代工厂合作,二是与汽车厂商合作并提供技术支持。
小米的选择显然是独立造车,那么资金、人才、技术、供应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只立项并成立研发部门,即使是真的,离量产也有非常远的距离。
提到量产,也有代工和自建工厂两种方式。
相比于传统车企对于汽车制造环节的把控力,代工可以加快进度,减轻成本负担,最大化缩短设计到量产的时间。
但造车新势力们已经开始向自建工厂的重资产模式转变,从小米十年百亿美金的投入来看,自建工厂很可能就在考虑范围之内。
不过,自建工厂同样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向制造业转型,大幅度增加成本的同时,也会延后产品真正进入市场的时间。
已经全面进入变革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最缺少的恰恰是时间。
更重要的是,成本会体现在售价上,米粉们还能以“1999元”的价格买到“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吗?
04
结语
即使现在开始布局造车,当初引领风口的人也已经沦为了追随者;75天的日夜纠结,还怎么算是互联网的弄潮儿?
这已经不是当年喊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的雷军了,他成了一个被风口追逐、裹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