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很重要吗?
-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54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深氪新消费内容合伙人黄晓军受邀作为演讲嘉宾,与全场500多位宠物领域的创始人、高管进行了交流。演讲中提到:
1. 跨界赋能将是未来20年的关键词。
2. 在部门工资均衡条件下,服务将是所有行业亟需赋能的薄弱环节。
3. 服务背后是人,而人则是你真正的商业模式。
4. 激活人才是一个商业长期话题,AMO理论下的激励机制还需要企业价值传承的配合。
以下是黄晓军的演讲整理,有删减。
大家好,感谢组委会,很高兴来到中国宠物产业大会。
深氪新消费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新媒体机构,5年来,我们布局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中心的全平台媒体矩阵,服务了接近100家消费品牌。
而这其中,近10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宠物行业,成为我们长期跟踪和服务的重点。
只是,这个行业如何在当下大谈“无界链接、跨界赋能”的号角中快速崛起?这是我们要交流的议题。
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先讲一个小案例。
这是我们服务过的一家服装定制品牌,他的服务流程大致如下:
用户线上下单,量体师上门服务,通过收集用户身材数据上传到中央系统,系统建立三维模型传给工厂,工厂再根据模型打板裁衣,最后快递寄送。
整个过程,大概在15天以内,VIP甚至可以48小时拿到衣服。
与传统服装行业相比,这个流程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品牌不开店、不打广告,上门服务的量体师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吸引、留存和裂变。
如何管理好量体师团队,是整个商业闭环的关键。
一开始,这个品牌采用了合伙人制度。他甚至在一个城市招募了多个合伙人,让他们组建团队获取用户。这种内部竞争的模式,为品牌快速获取了第一批用户。
但几年之后,问题出现了:
首先,合伙人要求当地资源广人脉广,这样的人选越来越不好找了。
其次,量体师完全可以直接与总部对接,他们也表达出了自己做合伙人的渴望。
横向的团队拓展和纵向的利益分配有些受阻,瓶颈凸显。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板开始注意到保险行业,他发现:保险行业也是不开店、不打广告,由保险经纪人链接用户。
那么,保险行业是怎么管理保险经纪人的?
收拾行囊,老板带着高管团队去了香港,考察友邦保险。
其实,保险是一个师徒制的行业。师傅拉徒弟进来,培养徒弟,徒弟的销售提成要分给师傅一部分。就这样,徒弟再拉徒弟,整个保险经纪人网络的铺开了。
回来之后,这个老板把量体师架构换成了师徒制,不过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师傅的利益传导只有三级,关系徒弟徒孙,徒孙的徒弟挣的钱,与这个师傅没有关系了。
另外,徒弟的提成不再分给师傅,而是由总部直接根据徒弟的业绩为师傅发放管理津贴,不触碰徒弟的利益。
跨界保险自我赋能,这个品牌的量体师团队也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定制衬衫品牌。
跨界赋能也成为了这个品牌的关键词。
腾讯副总裁曾佳欣女士,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提到:跨界+赋能,将是互联网行业未来20年的关键词。
她这里讲的,是互联网公司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传统行业,就像当下宠物领域一样,宠物电商、直播、新零售,都是互联网的跨界赋能。
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这些行业普惠性的赋能,其实无法拉开彼此的效率。要想自己能够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我们就需要主动跨界寻求赋能。
而在寻求赋能之前,我们需要理清楚的是,我们哪个环节最需要被赋能。
商业模式画布,是一个不错的工具。
在商业模式九要素中,在商业模式九个要素中,企业最重要的是价值主张的传递。
上游通过关键业务、核心资源、重要合作的要素配置进行价值创造,不同的价值创造方式构成不同的成本结构。
下游通过客户细分、客户关系、渠道通路的要素配置进行价值实现,不同的价值实现方式构成不同的收入来源。
在我们刚刚的案例中,很明显是重新配置了渠道通路的架构,实现了高效。
大家也可以将自己的企业放进这张画布中,看看自己的长短版在哪里。
当然,我们这里无法分析每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只能从行业出手,看看整个行业的问题。
宠物行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客户细分。
在我们常见的调研报告中,大家讨论宠物行业的客户是,大多是谈90后、95后、00后。
但一家宠物食品公司在做猫粮、狗粮时,他们最先去研究的是90后、00后,还是那群猫,那群狗?
宠物行业的使用者与消费者是分离的。最大的问题是,狗粮到底好不好吃,只有狗知道,真正掏钱埋单的消费者,其实无法直接感知。
这样一来,品牌如何得到他的信任?
那就只能靠一些外化的东西了。比如狗粮包装好看些,物流快些,美容店装潢好些,休息区舒适些……
这就得出一个结论:
增强一线人员服务意识,提升用户消费体验,成为宠物行业所有参与者的必修课!
这放到行业里来讲,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我们需要去做的,是我们应该向谁学服务,怎么学?
许小年教授曾在他的书中谈到,经济效应的辨析是研究商业模式的基础。
我们该向汽车服务老大学,还是家电服务老大学?这不是拍脑门决定的问题,主要看看哪个行业与我们的经济效应相似。
在许小年教授的书中,提了4个经济效应,我们发现梅特卡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在宠物市场基本不成立。
争议最大的是规模经济效应,很多人举例,宠物医疗就可以捆绑宠物食品、宠物保健品销售,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这其实从单个边际成本来看,并没有得到比较优势,最多是1+1>2的协同效应。宠物医疗与宠物美容,宠物美容与宠物食品之间,都能够通过一些联动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另外,我们再谈谈宠物行业的影响半径。
这基本聚焦到线下实体了,一家小型宠物美容店的影响半径可能是几个社区,一家大型宠物医疗店的影响半径可能是一个城市。
影响再怎么大,基本也没有北京的宠物生病了,跑到深圳在医治。
在这几个效应的叠加下,其实推导出了一个经营架构,那就是需要大家通过口碑传播,打造熟人黏性,实现高频持久复购。
这就是宠物行业赚钱的关键。
那么,哪个行业哪个服务品牌与我们这个结论最为相似?
答案便是海底捞。
海底捞免费擦鞋、免费美甲、生日祝福、公仔陪伴,这些服务都已经是全国闻名。
但这些服务不是我们今天谈的重点,我们还需要看到,海底捞的高级店员可以免单,海底捞的服务员有权为客人赠送小菜。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大概是讲海底捞的包间里,一个大家庭正在为70岁的老父亲祝寿。从口音来看,服务员发现自己和寿星是老乡。
于是,她让厨房准备了一道家乡寿星的专用菜。当服务员把这道菜端到包间时,老人尤为感动。他还向儿子下命令,以后吃火锅就来这家店。
另外一个就是舞面小伙的故事。前不久海底捞舞面小伙夜里练习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很符合夜深人静悄悄努力的鸡汤。
但问题是,为什么海底捞的员工能够做出这样令人感动的事情?
这背后,是海底捞20多年来积累的弯路。
1994年,张勇在简阳开了第一家海底捞。当时的他,是火锅界的三不知,分不清毛肚,不会炒火锅底料。
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好好服务让客人吃得开心,他们就会常来。
有一天,一位下乡的干部回到简阳,来到了海底捞吃火锅。张勇看他皮鞋很脏,便让身边的服务员过去帮他擦擦鞋。
这个举动让干部很感动,并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从那以后,免费擦鞋也成为了海底捞的常规服务。
为了让全国各地的服务都统一标准,张勇后来特意做了一个员工手册,手册强调,看到戴眼镜的客人一定要给眼镜布;看到有手机的客人,一定要给手机套;看到客人茶水低于一半,一定要倒水……
如果服务员漏掉一个,就要扣0.5分,这些分数直接与工资挂钩。
但没想到的是,客人不想喝水了,员工必须要倒;客人不想用手机套,员工悄悄偷过来也要给人家套上,套不上就是0.5分没有了。
这让张勇哭笑不得。
后来,他把所有的服务要求都取消了,只考核一个KPI那就是翻台率。
你这个店位置好,每天必须翻5台,你这个位置差一点,每天至少翻3台;只考核翻台率的好处很明显,能够直接预判到每一天的收入,KPI设置得好,就是稳赚不赔。
但后来,又出问题了。
一次,张勇听到客人吐槽,四川火锅在北京有多厉害,排队3小时不说,预定的座位迟到几分钟就会失效。
张勇连忙找到店员问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大家都在一味地追求翻台率,迟到就会影响翻台率。
但这对客人的消费体验大打折扣。要是我某一天请大客户去吃海底捞,迟到5分钟被告知只能排队等,你说我得多大的火气?
后来,张勇在2017年中国绿公司年会中谈到,每一个KPI指标背后,都有一个复仇的女神在某个地方等着你。
最后怎么办,去他妈的KPI。
到最后,张勇不再设置KPI,而是只考核顾客满意度。他安排了1800多名神秘顾客,每个季度到每家店试吃体验,然后给门店评分。
评分为A的,表示优秀,门店全员会有奖励,店长还可以申请新开门店。
评级为B的,表示合格,就呆在那儿不动就是了。
评级为C的,那就不行了,总部会安排教练团队到门店进行培训,如果半年之内有所提升,就没事儿了,如果1年之内又出现C,那就要淘汰。
这个评分机制,让所有门店都神经紧绷。他们不知道神秘顾客哪一天会来,也不知道他们坐在哪一桌。
每一次抬头一望,感觉每个人都是神秘顾客。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不敢放松,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
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在这一刻觉醒。
你看,到最后,海底捞直接强调的其实不再是服务,而是用一种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是商业世界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人也是你最确定的商业模式因素,只有把人管理好,企业的经营也就随机而动。
海底捞如何管理人?
这背后是一套名为AMO的理论。这是2000年才成型的人力资源模型,大致讲的是,企业要想实现一定的业绩,就要赋予员工是三个因素:
第一是能力,员工能不能搞定它
第二是动力,员工愿不愿意去搞它
第三是机会,公司有没有给员工施展的平台
我们首先看能力。
海底捞的员工能力,基本靠培训机制。
他们有一个专门的教练组织,会通过巡店的方式,系统化地对门店进行培训,包括员工晋升、绩效评估、产品开发、工程、财务、人力。
而具体的一线培训,就又回到了师徒制。
每一个新员工进入海底捞门店,门店店长就会成为他的师傅,在师傅培训一段时间后,员工上岗,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进行落地培养。
师徒制其实是传统餐饮行业的惯用模式。在重庆有一个小面馆,夫妻二人经营,占地不足20平米,但他们一年纯赚500万。
他们的主要商业模式就是收徒弟。从河南河北黑龙江1000多个城市来这家面馆学艺,包吃包住学费2万。
师傅教什么呢?怎么配佐料、怎么捞面条之外,还有门店选址、桌位安排,人力招聘一条龙。
包教包会,离开师傅就能回老家自己开一家面馆挣钱。
在海底捞,师傅对徒弟的培养差不多,但更为系统。
一位新员工进入海底捞之后,师傅带领一段时间会提名内部培训,培训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轮岗实践。
在10个岗位轮岗实践之后,师傅就会推荐他参加海底捞大学的培训,这个培训考试通过之后,就能够成为大堂经理了。
大堂经理干一段时间,就可以参加储备店长的培训,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成为储备店长。
接下来,只需要自己所在门店季度评分达到A,徒弟就能够和师傅一起申请开新店,而这个新店的店长就是徒弟。
整个流程看似不复杂,但一般而言都要花4年以上。
通过师徒培养,员工能力有了,那就要看他愿不愿意去做了。海底捞又是怎么提升员工动力的?
弗鲁姆期望理论有一个公式,动力=期望值×效价。
每个人的期望值不一样,有的人心比天高,有的人就像躺家里做咸鱼。这一个板块,外界基本无法打动个人,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在效价这因素上下功夫。
互联网公司的效价一般不错。一般老板都会说,好好干,今年挣了钱,每个人都有年终奖,结果有一个游戏团队,被传出了年终奖是10年的工资。
还有公司会说,好好干,干得好公司给期权。结果有一个小伙子拿到期权后,28岁财务自由退休了。
海底捞的效价没这么高,但对比同行也不算低了。
首先是工资高于市场,有公寓有保姆。一般人都不敢信,2004年的时候,北京东四环黄金地段的高档小区里,其实住着70多个海底捞员工,那是海底捞花重金租下的。
在这些员工公寓里,有专职保姆服务,煮饭洗衣叠被子,都不需要员工打理。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服务员而言,已经算得上帝王级效价了。
另外,海底捞给员工的晋升通道很透明,新员工进入门店的那一刻就知道,不久的将来,他自己可能会成为海底捞的某一位副总裁。
最直接的动力,有一个计件工资。
餐饮行业有明显峰谷效应,中午晚上最忙的时候,传菜员可能忙都忙不过来,但出纳会计门童可能并不那么忙。
于是海底捞出了计件工资,不是传菜员也可以在忙着时候传菜,传一次多少钱直接打入工资。
这样一来,门店员工工资增加了30%,但数量减少了25%。
还有一个效价,很少人想到,海底捞把员工工资分成了两份,一份发给员工,一份寄给父母。需要强调的是,不是直接打父母卡上,而是通过最方式的方式,用邮政汇钱。
每个月,海底捞员工的父母都会被村口广播里叫到,让去邮政拿钱。
这种幸福感,当下许多白领的父母都没有享受过。
海底捞最具效价的,应该就是师徒制的薪酬体系打造。
作为一个师傅,他的工资可以由两种方式构成。
第一种很简单,直接提自己门店的利润,2.8%。
第二种有些复杂,师傅的工资是自己门店利润的0.4%+徒弟门店利润3.1%+徒孙门店利润1.5%。
想都不用多想,大多数师傅会选择第二种。如果徒弟越多,徒孙就越多,师傅的工资也就越多了。一般而言,海底捞一个店长的年薪在600万左右。
就算是自己开一家火锅店,赚到这一笔钱也不容易。
最后,海底捞杀手锏一般的效价,那就是张勇画了一张15年后的饼。
2020年4月末,50岁的张勇公布退休计划。
同日,海底捞也发布自愿公告,宣布了公司采纳领导人才选拔的计划。
张勇表示,自己将在10-15年内完成退休,期间除施永宏、苟轶群、杨小丽外,海底捞全体员工都有机会参与接班人海选。
当然,这也包括传菜小哥甚至门童。
每个人都可能是海底捞的接班人,这其中,袁华强是最好的案例。
1999年,袁华强进入海底捞西安一家门店工作,最现实做传菜员,然后是门童、会计。到2002年,袁华强就成为了简阳总店的店长。
2004年,袁华强一个人奔赴郑州,开了两家店,打开了郑州市场。
当年他又到北京做大区经理,坐镇海底捞的北京市场。
2007年,袁华强就在望京买了一套200平米的房子,2009年更是成为海底捞的董事。
10年时间,从传菜员到董事,这个故事激励着每一位海底捞的基层员工。
最后,有了能力有了动力,海底捞有没有给到员工施展拳脚的机会?
这主要看赋能。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博士就曾在一本书中谈到,未来的组织最主要的功能不是管理,而是赋能。
海底捞是怎么赋能的?
海底捞总部只管理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是食品安全,第二是采购,通过总部全球1000家门店的规模去和上游供应商合作,议价权要大得多;第三是IT,所有门店的ERP以及一些管理系统统一,第四是财务。
而一线门店可以进行所有独立门店的处置权。一直以来,海底捞的放权赋能都是如此。90年代,海底捞在西安开门店时,店长就在张勇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用门店赚的钱买了一辆面包车,那也是海底捞整个公司第一辆车。
总结来看,整个海底捞连锁只有4个层级,总部-教练-抱团小组-门店。
抱团小组值得一说,这是将究竟的8-15家门店组成一个抱团小组,组长一般由门店中的师傅担任。
这也是餐饮领域的惯用方式。我曾认识一个江湖菜馆老板,他16岁到成都拜师学习,出师之后来到回到重庆开店。
整个重庆,这位老板有10多位师兄弟,以及一些师兄弟带的徒弟,他们也都在这座城市做江湖菜馆、火锅馆、美蛙鱼头。
平时,他们发现昆明某一家参观的装潢值得学习,便组队去看看,他们发现湖南的干蘑菇质量可以,便各自报出需求量统一去管理。
疫情期间,针对闭店政策,他们还一起想方法,怎么搞外卖怎么做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几个师兄弟就成了抱团小组。
海底捞也是一样,一个师傅带着十几个徒弟抱团,共同应对当地具体的经营问题和政策问题。
这一整套的组织系统的搭建,才支撑起了全球1000多家海底捞门店经营增长。
回到我们讨论的服务上。从黄金圈法则来看,服务背后其实是评分ABC的执行机制,而机制背后其实是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
这才是学会海底捞的关键。
但也会有人问,现在海底捞的服务还值得学习吗?生日祝福是大型社死现场,变态服务、过度服务的质疑声不断。
这背后其实是消费人群变化的问题。
当下90后00后成为主力消费群体,他们对于服务的要求可能远不同于父辈。但对待他们的服务和相应的评分机制,目前海底捞几乎还是和父辈评价一样。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但只要这个组织系统和执行机制还在,表面的服务现象就是灵活的。这段时间,媒体拔出了海底捞的神秘顾客招募APP洞见者,通过对更广人群的招募体验,门店的服务也将会慢慢转变。
海底捞需要时间。
到最后,我还有一点对AMO理论的新思考。这是北航武欣博士提出的一个模型,我们发现,在之前半个小时的分析中,我们对于看中了制度杠杆,而忽视了软环境。
但软环境对于员工的意愿度影响巨大。
之前张勇在门店看到一个积极性很高的小伙子,擦桌子抹玻璃都走在最前面,大有袁华强当年的干劲。
但过几天后,张勇再到这个门店时,小伙子却离职了。
原来门店前台有个漂亮的小妹妹,每一个小伙子努力工作时,小妹妹都会说,别在我面前表现,我已经有男朋友了。
那么,小伙子的离职是因为这个小妹妹不喜欢他,还是被人误解呢?
我们无从知晓。唯一知道的是,企业内部的软环境,让张勇丢掉了一个好员工。
那我们该如何去营造这样的软环境?更多是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塑造。
每天张勇在门口大喊双手改变命运,师傅向徒弟灌输双手改变命运,徒弟再向徒弟灌输,价值观的传承,师徒制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之前曾有一段时间,海底捞有过招聘本科毕业生直接成为大堂经理、成为储备店长的时候,但很快就算了。
这些空降来的门店高管,价值观不统一,做出服务方式大多是耍小聪明。
好,最后还有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关于海底捞美甲。在小红书上,关于海底捞美甲的笔记超过了5万篇,这个数据在整个小红书美甲笔记中占比1.5%。
如果这能一定程度上代表市场份额,那么海底捞成立一个美甲品牌,就能够直接成为行业前三。
但如果一家美甲品牌悄悄去学会了海底捞美甲,他在这个行业的地位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第二个是海底捞免单。
之前有一个餐饮老板去海底捞偷师,觉得海底捞员工可以免单确实很大胆。毕竟,在这个环节中饱私囊的可能性很大。
在那之前,这个老板曾让自己年薪30万的后厨师傅帮自己搞了一次采购,结果就那么一次,师傅就拿了1万的回扣。
大家再想下,这到底是人品的问题,还是机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