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公司再添一家 创始人夏勇峰的创业思考大汇总

2022-04-18 10:29:57  浏览:349  作者:管理员
  • 小米生态链公司再添一家 创始人夏勇峰的创业思考大汇总

  • 【商户信息】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49


【货源详情】


近日,北京蜂巢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小米和顺为资本领投,正式成为了小米生态链企业大家庭中一员。

作为创始人,夏勇峰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

其早年任职小米生态链副总裁,主导定义了米家扫地机器人等多款爆品,是公认的产品专家,而现在,他又多了一个身份:创业者。

产品专家夏勇峰,创业者夏勇峰。

他的思考总是那么深度,总是给我们启发。我们翻阅了他近万字的内部分享、知乎回答和公开演讲,整理出如下精华,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01

关于产品

砍掉对应功能后,如果什么都不剩

那只能证明,一开始你什么都不是

1、我喜欢做减法,砍掉可有可无的功能。

在做智能硬件上,我们不是为了智能而智能,如果智能给用户带来了麻烦,而不是方便,我们应该把智能干掉,因为用户的方便更重要。

2、如果用户无法在自己的观感和使用中感受到革新、优雅、人性,那即便它有,也是没有。

3、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提供有限的资源单点突破。

在产品定义上,只需要想一到两个足够高的制高点,在其他地方能用标准化和成熟技术的,就用标准化和成熟技术;能用被大家验证过的方法,就用被大家验证过的方法,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风险。

大幅度复用目前的产业,整个产品的风险也会比较小,但前提是一定要有足够高的一到两个制高点。

4、一代产品的创新点最好就一两个,创新点多了我觉得并不是一件好事。

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光靠创新是不够的,必须要提高效率。

不仅是管理的效率,也包括定义产品和功能的效率,因为做产品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纠结的地方。为什么我说创新点多了不好?就是创新点少,你才能明确,明确之后才能提高决策的效率。

5、做智能硬件,要避免走火入魔。

我们经常说,有时候脑洞开得好,有时候脑洞开得不好。做一个产品,新增的功能会增加很多开发成本,到最后可能并不是用户必需的。

6、做产品时应该同时开发几款?毋庸置疑,最好的答案是1 。

它带来的好处,不仅是让团队能更聚焦,同时在发布时,也能让公司资源以及用户的关注点非常集中。

但这一点在硬件产品上其实非常困难,尤其是第一代,因为它存在一个悖论:

你希望让用户以尽量低的成本进行尝试,也让销售数字变得好看;但与此同时,你又希望让产品能做到最好,这意味着你会一次次忍不住去尝试更高性能的元器件和更好的设计,它是售价的敌人。

我们在做产品时,也经常会陷入是否要用“标准版+Pro”双产品组合的无尽思考。如果产品不是“1”,很多时候决策会变得更简单——虽然执行会变困难,但这往往不是决策人考虑的第一要素。

如果不是有不可抗力,选择“1”几乎是必须的,虽然这其实更需要勇气。

7、用“回到未来”逻辑,判断产品靠不靠谱。

基础:某创新产品,但没有突破性技术,不存在现有大市场(这非常常见)

判断过程:

① 我们都不是最聪明的人

② 我们也不可能有那个运气,想到一个世界上之前没有任何人想到的点子

③ 所以在我们做出这个创新前,起码有100个人想到过这个创新点

④ 如果这个产品有很好的前景,他们几年前开始做,哪怕90个人失败,也该有10个人成了

⑤ 可是现在没有看到这种产品的较大的市场

⑥ 为什么大家都没做成

有些产品,由此发现了大家没有做成但自己能做成的原因,变得更聚焦,但大部分没法通过验证。

有时候一些团队想产品会想到魔怔,当太过深入研究完细节后,会认为自己要做的事情无比靠谱,只是欠缺一些小的关键点,比如一点钱或一点资源。

但很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将别人的失败,又重复了一遍而已。

02

关于商业

大项目,追求完美是相对的

但项目越小,完美就越趋于绝对

1、有时候,热销或市场追捧,带来的市场价值会被人所忽略,更多人不愿意对这些难以评估的回报作太多考虑,因为“售价”、“成本”才是更清晰可见的。

2、如果说人的进化在于对工具使用的不断升级,则我们正在面临一个工具再次革新的时代。

3、如何把团队做“轻”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对硬件公司来说。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每个团队都是一个精悍的特种部队,聚焦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实现精准打击,而工厂和资源,则是需要一遍遍去寻找的“航母和卫星”,它不是你的主要业务。

4、只要有利可图,你的模仿品就会快速兴起,比你所预料得要快得多。

如何预防这个问题?答案是几乎不可能,哪怕你已经是按照成本价销售,它们也仍然能从低配或者选用垃圾元器件来获得差价利润。

在这个时候,只能缩减它们可能的利润空间,同时尽快完成大规模销售,让想要购买的用户都能买

5、要发现真正的大众需求,不是要去看统计数据并根据数据做功能,而是要将所有用户看成一个用户,看他有哪些基本需求——如果每个用户需求是一个圆圈,那这些基本需求,就像是所有圆圈叠加到一起之后,交集的那个点。

甚至有时候为了交集,要抑制一些小众的需求,制造更多人公平和顺畅的应用环境。

6、我(之前)负责的生态链公司,有些做的产品就像封面报道,有些则像快稿。

成立时间相差不大,前者可能做了一年产品的mockup还没出来,憋两三年,以后出来必然就奔着牛逼去了;后者则哪怕活儿再细,一年怎么着也有两三个产品能发,还能单点击破。

前者立项时让人非常兴奋,后者则平平无奇,可做着做着,后者的意思就觉出来了,因为你能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带来一种“可控”的愉悦感。

你把它拿在手上,琢磨到底大家会怎么打开它,大概有三五种可能性,一种一种去试,找到问题,然后验证合理性;到底该是什么样,哪儿磨砂哪儿亮面,磨砂要磨到什么程度;颜色在电脑里看什么样,印到纸上什么样,产品各个角度看起来什么样,用透明盒子挡着什么样;撕口文字怎么排布,和盒子的关系怎么摆,用的胶要多黏……一点点体验,东西小,产品功能简单,试错和改进很快。

这些细事要放到一个“封面级”产品上,那绝对让人欲哭无泪,工作量令人发指。

任何的大项目,追求完美都只是相对的,但项目越小,完美就越趋于绝对——想象一下清洁一个房间和清洁一块木地板的区别。

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硬件产品所构成的,世间万物,有人类参与的都叫产品。所以东西都要人做,大的好还是小的好,没有定论。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你要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我当然选择卖糖水。

更何况,如果能参透怎么卖糖水,谁敢说它没法改变世界呢?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