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如何激活传统农业
-
-
类目:电商运营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36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传统农业转型过程中,一直受到农村地域广、所处环境差异大、智能化平均水平低等问题限制。但随着推动农业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细则逐步落地,即开始成为激活农业源动力的新引擎。
5月8日,农业农村部召开“2021中国农业品牌政策研讨会”。会议中,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联合阿里巴巴,正式启动“脱贫地区品牌公益帮扶试点行动”,将重点在10个区域特色资源挖掘潜力较大,具有一定品牌建设基础的脱贫县落地。
对于农业产业链来说,品牌化发展会带来更多的客群基础与充足的销量保障,同时为相关农产品及农户注入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而在此过程中,品种创新优化、品质保障以及规模化生产等要素均缺一不可。这就使得借品牌化这一最终目的,可以从全产业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这也成为互联网巨头挖掘新价值曲线的又一个机会市场。
5月17日,2021阿里巴巴乡村致富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到3037亿元,稳居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会上宣布推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土计划”,其中包括,阿里将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包括智慧育种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科研投入。
01
推动农业品牌化
上下联动激活源动力
谈及中国农业现状及痛点,不少零售业人会提到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进程较慢。
比如提起苹果,零售商超采购大多清楚新疆阿克苏、渭南白水、陕西洛川等产地有口味品质更佳的苹果产地。但由于没有形成大众熟知的地域公共品牌,所以消费者并不清楚,而能够让消费者脱口而出的农产品成熟商品品牌,更是少之又少。
这就使得中国农业产业链上下游都存在诸多痛点。
对大部分终端农户而言,农业种植还停留在投入大、产出低、增收困难、缺乏技术指导的粗放式发展阶段;采购供应商也苦于寻找优质产区、产品,往往需要耗费巨大精力、成本,去产地寻源;而零售渠道则需要花费更多宣传成本,才能让消费者认可上架农产品。
长此以往,就很可能会出现新农人青黄不接、新品培育周期长、困难多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此前传统生鲜供应链更注重销售增长,而非打造品牌。同时,按照传统模式发展,虽然有部分品牌案例出现,但进程缓慢。
原因在于,传统农业产业中此前缺少具有品牌打造能力的专业组织及人才。而且尚未形成产业化的传统农业,由于地缘分布广、农户间彼此分散,在消费者研究、产品创新、品质提升、物流运输等方面均缺少体系化方案及基础设施支持。
不过,随着零售行业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类似于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开始布局农业源头,包括百果园、永辉超市等实体企业也开始涉足产地源头,传统农业升级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窗口期。
推动农业品牌化也成为阿里的重点工程。据了解,阿里先后贯穿了数字化流通、数字化生产、数字化销售三大核心环节,多方面布局共同助力传统农业升级。以淘宝、淘宝直播、聚划算、芭芭农场、淘宝特价版等平台为代表的销售渠道,在提升相关农产品销量的同时,为新农业品牌背书。
举例来说,天猫聚划算活动和淘宝直播主播薇娅初步打响了海南火山荔枝品牌,使直播当天火山荔枝共卖出5万份,全天共计400多万。
2020年,阿里正式宣布将全力“打造100个价值超10亿品牌”产业带,借助淘宝直播村播计划、聚划算聚新鲜、芭芭农场、淘宝特价版原产地平价直供好货等活动,使农业品牌化之路提速。
因为有上述业务链路及品牌打造和销售成果支撑,阿里把更多的农产品聚集到了平台上,帮助他们打造品牌或将品牌做大。也正因此,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下,阿里能承接起为10个脱贫县打造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的工作。
要知道,品牌化背后是农产品品种创新、品质优化以及标准化生产的集中体现。同时,品牌化、产业化也能够为农业上下游带来更多的溢价控价,促进产业发展。
02
抓住供应链关键节点
兼顾销量提升与长线布局
虽然有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智能等多项新兴技术支持,但推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长久投入的庞大工程。
据阿里官方透露,截至2020年,助力脱贫攻坚8年间,阿里巴巴平台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万亿元;此外,淘宝村年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可以说初见成效。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阿里抓住了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
阿里从2019年建立了数字农业事业部,目前已经打造成数字农业基地和产地仓、盒马村、阿里云高科技系统、蚂蚁链溯源技术和网商银行卫星风控系统等为基础的数字农业体系。
“阿里做农业没有短期KPI,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分析,阿里做农业的最大特色是,重投入、深入农业源头端,并即将其作为长线任务,希望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长周期来看其成果。
阿里借助数字农业基地、阿里云智能、蚂蚁链溯源体系、网商银行“大山雀”卫星风控、“产地仓+菜鸟共配”流通体系,以天猫为农产品品牌打造主阵地,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激活传统农业,激活中国乡村。
具体来看,阿里农业依托整个阿里体系资源,涉及大数据、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比如说阿里农业正在全国建设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引导农民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凭经验种菜,转变为接订单组织生产,按标准种植养殖,从而引入新标准、新技术与新品种。
例如依托于阿里昆明产地仓,沃柑、冰糖橙、糯玉米、阳光玫瑰等18种云南特色农产品有了分级标准,仅百香果就分了8个等级。2020年8月起,通过阿里数字农业供应链,云南保山昌宁县百香果在淘宝、盒马平台连续三个月销量环比增长超过200%。
从长期来说,品质造就品牌,品牌反哺品质,当农业产业化、品牌化进程逐步推进,必然会带来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在此过程中,包括农户、经销商、供应商、服务商等产业链上相关方,都会随之改变。尤其是最不受益于数字化的农民,将获得脱轨贫增收的更多机会。
这也与国家政策非常契合。近半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多次推出“三品一标”政策、强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又在今年3月由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地进一步落实“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03
关注“新农人”培育
布局下一个十年
随着阿里等企业布局农业源头进一步推进,相关方面也更为关注“人”的培育。因为此前传统农业品牌化、产业化进程有限,缺少具备专业思维及知识的人才就是重要原因。为此,阿里农业也希望借助“新农人”培养,让农业产业链具备生生不息的增长动力。
据了解,阿里培育“新农人”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通过课程培训等形式提升新农人专业实力。比如说2019年在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推动下,“淘宝大学电商脱贫学院”通过送课下乡的形式,以免费的方式,帮助县域培养电商人才。2020年,“电商脱贫学院”升级为“兴农脱贫学院”,通过组织贫困地区电商商家、政府代表来杭州学习直播、电商基础课程,提升电商运营能力,培养电商人才。
另一方面,除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阿里也借助平台优势重点扶持商业品牌。目前已有初见成效的品牌案例,稻花香五常大米、“亚洲生菜大王”马铁民打造的绿行者等。
当像马铁民一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进程也会逐步提速。而对于参与其中的新农人来说,他们就能够享受到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红利,从以往距离新兴趋势较远、很难受益转化为深度参与、利益共享。
这对于农业产业链环节中的企业来说,就不能仅仅依靠商品经销、搭建平台巩固市场;而需要提前布局,持续深耕,从而掌握话语权。届时,谁对接的产地源头数量更多、品质更多,谁就有可能获得消费者投票,并依靠规模优势在“二八原则”下占据上风。
而具体到阿里来说,这也是一个政策导向支持、市场空间巨大、急需整合升级的机会市场。比如说阿里有可能借此挖掘更多产业链B端生意,在传统B2B模式中做出差异化。同时,在配合农业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数字化需求、科技投入、人才培训等衍生服务项目,也有可能成为阿里发展新业务的切入点。
可以说,阿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增长动力,而农业品牌化已打开窗口期。
不过,布局农业也具有一定风险。例如重成本投入、时间周期较长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都有可能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带来障碍。加上拼多多、美团等企业也在重仓农业,未来这一领域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容忽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