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大量用户遭网络诈骗 官网个人主页出现诈骗链接
-
-
类目:微商怎么做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445
【商户信息】
【货源详情】
如今,网购已经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但网购平台的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最近不法分子盯上了亚马逊,大量亚马逊用户被互联网诈骗,官网个人主页出现诈骗链接。
在各大购物网站上“驰骋”的李静(化名),从未想到自己逃不出网络诈骗的陷阱。
“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应该收到过一些诈骗短信和诈骗电话,这早就很奇怪了。”李静承认自己对网络诈骗一无所知,她知道并防范常见形式的网络诈骗。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网络诈骗让“网购大师”李静依然上当受骗?
头天购物订单遭“隐藏”
李静被骗的经历始于她最近在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上购物。
李静告诉《法治周末》记者,7月24日18时12分,她接到一个陌生手机号码的电话,其家在浙江杭州。对方自称是亚马逊上的第三方商家,告诉她之前在亚马逊上交易的一个订单因为某种原因被取消了,她需要登录亚马逊官网查看并配合退款操作。
“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我想起前一天确实在亚马逊上下了好几个购书订单,7月24日下午也取消了其中一个。”李静说。
虽然对方在电话里说的和李静的购物经历一致,但她直言当时不相信私人电话——打来退款,很多都是网络诈骗。李静以前也见过类似的案例。
一开始李静并不想理会来电者的说法,但对方找了主管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不是李静一个人遇到的,消费者和商家都必须遵守亚马逊规定的退款流程。否则,他们作为第三方商家支付给亚马逊的保证金将被没收。
“因为对方让我登录亚马逊官网查看订单信息,带着这个想法,我还是本着配合商家的态度登上了我的亚马逊账号。”李静说,正是“登录亚马逊官网”的操作,让她对事后发生的事情放松了警惕。
放下还未挂断的电话,李静像往常一样在亚马逊官网输入账号和密码,进入“我的订单”页面,查询前一天提交的订单,发现“未处理或正在处理的订单”或“已取消订单”页面均没有对应的采购记录。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在订单记录里找不到我刚买的东西?”就在李静疑神疑鬼的时候,这个结果似乎是电话那头的“第三方商家”早就预料到了。
官网个人主页出现诈骗链接
“电话里客服问我是不是在官网找不到昨天的订单记录。他解释说,订单信息因为系统问题消失了,需要进入亚马逊官网的‘我的个人主页选项’,按照提示操作。”李静说。
在“第三方商家”的提示下,李静在自己的亚马逊账号中找到了“我的个人主页”。李静说,他以前从来没有用过这个功能,也不了解。不过他个人主页上有订单问题和退款流程的描述。
法治周末记者李静提供的“我的个人主页”网页截图中看到如下内容:“尊敬的亚马逊商城用户:由于您正在进行支付,亚马逊商城正在进行临时升级维护,您的资金已从您的银行支取。当您到达系统帐户时,您没有被认证。为了您的资金安全,系统暂时冻结并保护您的资金,需要配合商家办理退款。商家的电话号码是。请到亚马逊商城异常订单处理中心激活并验证您的资金,请点击 链接.
在退款信息之上,《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网页中嵌入了一行小灰字:“客户在亚马逊参与的公共活动(如客户评论)以及其他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信息都会显示在此个人主页上,客户可以随时编辑和管理此个人主页上显示的信息。亚马逊不会要求客户通过此个人主页提供任何与订单或账户相关的信息,也不会点击任何链接处理订单退款。”
李静说,当时她在想为什么她的订单消失了,没有注意到这个提醒;但上述退款信息毫无疑问是在亚马逊官网显示的,其中给出的业务电话号码与来电电话一致。
于是,李静点击链接,进入了所谓的“亚马逊退款中心”。从页面内容来看,这个“亚马逊退款中心”网站与亚马逊有着相同的元素和设计风格。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网络诈骗犯制作的钓鱼网站。
在这个钓鱼网站上,李静输入了自己的信用卡信息,其中一个是“退款密码”,而“第三方商户”告诉她,这里需要输入的是银行卡的交易密码。
“输入全部信息后,系统提示,为了验证是否是我操作的退款,会通知银行发送1到99999元的虚拟支付订单作为验证,此订单不扣划账户资金。”李静后来发现,所谓的虚拟支付订单验证实际上是银行发送的交易信息,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李静的信用卡已经被冲掉了4万元。
客服称或为不法分子操作
“为什么登录亚马逊官网找不到我的订单信息?为什么亚马逊官网的‘我的个人主页’页面会出现订单问题和退款流程的欺诈信息?”带着这些疑惑,李静打电话给亚马逊官方客服询问详情。
“亚马逊官方客服告诉我,我第一次登录亚马逊账号查询订单信息的时候,确实是亚马逊官网上的操作,但是我的订单信息被不法分子隐藏了,所以在订单页面找不到。相关记录。”李静说,“而‘我的个人主页’确实是亚马逊推出的一个功能页面,但是这个页面上的信息可以被登录账号的用户写出来,出现了诈骗信。
息,应该是不法分子所编造的。”法 治周末记者通过亚马逊官方客服电话,得到了和李静所说一样的答案。亚马逊官方客服人员表示,亚马逊设置的“隐藏订单”功能是为了方便一些用户忽略部分订 单,从而在订单页面中查询不到相关信息;而亚马逊所提供的个人主页功能,实际上是一个用户个人介绍等资料的展示页面,其中的内容由用户自行编写,并不会出 现任何亚马逊官方的订单或账户信息以及退款要求。
对于李静所遭遇的隐藏订单及个人主页诈骗信息的情况,亚马逊官方客服人员称,有可能是不法分子进行了相关操作,但具体操作过程并不清楚,“出现这样的问题,证明用户的个人账户存在安全隐患,建议用户更换密码”。
但对于这样的解释,李静并不能接受。她认为,在她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其亚马逊账户中出现了隐藏订单、编写个人主页信息等异常情况,证明有不法分子登录过她的账户。
“我 的账户为何会被不法分子登录?对于这个问题,亚马逊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而只是反复要求我修改密码,没有采取任何其他措施。”李静不解,现在很多电子商 务网站,在用户账户发生异地登录、多次密码输入错误等情况时,都会以短信方式提醒用户,这样用户也能及时提高警惕、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但我自始至终都 没有收到过亚马逊网站异常登录的消息提醒”。
六七月份数十名用户“中招”
李静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据她了解,亚马逊网站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第一次,受害者也远不只她一个人。
在李静的协助下,法治周末记者加入了名为“亚马逊维权”的QQ群。8月9日,法治周末记者看到,这个群中共有51人,来自全国各地,全是因经历隐藏订单、个人主页被篡改信息这样的类似骗局聚集而来的受害人。
从一些受害人在群文件中所提交的受骗经过记录来看,这些受害人受骗时间集中在六七月份,金额从几百元至上万元不等。法治周末记者粗略统计,所有受害人的损失金额超过90余万元。
王宇(化名)是“亚马逊维权”QQ群中另一位遭遇诈骗的受害人,他同样经历了隐藏订单和个人主页被修改的情况。据他所了解的情况,早在2012年开始,就有受害人曾在百度贴吧上爆料,在亚马逊网站购物时遭遇了此类骗局;而在今年,也已经有多家媒体报道过类似的诈骗案件。
王宇不明白,为什么发生这么多用户遭遇诈骗的事件后,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亚马逊网站上隐藏订单和个人主页这两个功能的存在,为不法分子实施网络诈骗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用户放松了警惕,为何不能考虑完善这两个功能的安全性?”
截至法治周末记者发稿时,“亚马逊维权”QQ群中的受害者人数还在不断上升。
网站应履行安全保障义务
在“亚马逊维权”群中,受害人讨论最多的话题,是亚马逊是否应当对此承担相应责任。多位受害人表示,不法分子能够轻易登录其亚马逊账户,获取订单信息并完成 隐藏订单、修改个人主页信息等操作,可能是由于亚马逊网站上存在漏洞,或者泄露了用户账号密码信息,亚马逊并未尽到维护网站安全的责任。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高级合伙人邹晓晨律师表示,用户质疑亚马逊网站存在安全隐患并不奇怪:“当前网络安全形式比较严峻,不光是亚马逊,很多网站都 出现过信息泄露的情况。而发生信息泄露的原因,包括外部攻击、网站漏洞、内部人员贩卖数据等多种情形,很难具体判断。”
广东金融学院法学所所长姚志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从目前的信息来看,一些亚马逊用户在购买商品后遭遇了网络诈骗,由于其中涉及到的环节众多,并不能够说明信 息泄露一定发生在亚马逊网站上;不过,亚马逊网站作为互联网服务提供方,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保障其系统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防范网络攻击;如果亚马 逊没有履行其应尽的安全保障义务,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国有关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中,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第4条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网络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则规定,网络产品、服务提供者发现其网络产品、服务存在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时,应当及时告知用户并采取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然而,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指出,我国法律对于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当履行的安全保障义务,目前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更加细化和具体的要求,是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
“尽 管我国法律上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安全保障义务规定的较为原则,但对于大量用户遭遇网络诈骗的情况,我认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完全可以更加积极地采取相 应措施,来保障用户安全,比如提醒用户设置更高安全等级的密码、对用户账户的异常登录状况及时进行提醒、多次密码输入错误之后锁定账户等,都是可以用技术 手段实现的。”左晓栋表示,“不能说我国法律目前没有更加详细地规定,就简单地将责任推脱出去,否则消费者最终还是会用脚投票。”
建议推广先行赔付制度
现在,摆在李静和众多受害人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挽回损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亚马逊客服建议我们,遭遇诈骗后去找警方报案,之后他们会配合警方进行调查。”李静表示,而据她所了解的消息,最早一批在3月就向警方报案的受害人,至今还没有得到案件进展的消息。
邹晓晨坦言,这样的网络诈骗案件,警方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一方面,受害人自己掌握的证据材料可能不充分,并且很多网络诈骗都是跨地域作案,追踪不法分子的成本非常高,难以顺利开展工作。”
姚志伟也表示,尽管报警是当前处理此类事件的通常做法、也是各方建议的做法,但受限于警方自身在新技术领域的侦查能力和立案体制,往往会出现报警依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
“像这样大范围的网络诈骗情况,消费者维权成本很高,应当反思我国在相关管理体制中应当完善的地方。这种新形势的出现,对我国的现行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需要时间来完善。”左晓栋指出。
邹晓晨建议,受害人可以尝试提起集体民事诉讼的方式,起诉亚马逊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因网站安全性问题提起民事诉讼,此前有过先例:一名消费者曾以京东商城订单信息泄露致使自己遭遇诈骗为由,将京东商城告上法庭,要求京东商城赔偿其受骗损失。
只不过,该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理由是消费者所持有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订单信息泄露系京东过失所致。但法院判决书同时提到,受害者取得足以证明系京东过失导致的证据,仍可要求京东在过错范围内承担责任。
邹晓晨指出,像此次在亚马逊上发生的大规模用户遭遇网络诈骗的情况,应当基于高度盖然性原则,审视亚马逊在用户数据保管、网站登录、数据传输等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安全保障机制,是否能够发挥安全保障作用。
“法院可以考虑将举证责任合理地归于亚马逊,由其证明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从而考虑是否免除其相应责任。”邹晓晨说。
左晓栋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由于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处于更加强势的地位,因而相比于用户而言,应当在网络安全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当前,很多网络服务提供商都实施了先行赔付制度,都是出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考量,我认为这一制度应当越来越多地推广建立。”左晓栋解释,“而这一制度的构建,也能督促网络服务提供商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措施和手段,来保障服务安全。”
以上就是亚马逊大量用户遭网络诈骗的相关内容,小编就介绍到这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