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的网络从业者月薪不到六千

2021-07-10 00:49:05  浏览:393  作者:管理员
  • 60%的网络从业者月薪不到六千

  • 【商户信息】

  • 类目:微商怎么做


  • 联系人:


  • 微信号:

  • Q Q 号:

  • 手机号:

  • 浏览量:

    393


【货源详情】


工作这么辛苦,花钱的时候不想对自己太苛刻。今年是28岁的邱琦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巨头公司工作的第三年。2012年,传媒专业毕业后不久,她就加入了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经历了多次考试和升级,现在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很多学生。

“互联网公司给的更多,但我们得到的是辛苦钱。经常要加班到深夜,项目压力和沟通压力一个接一个。回家后我一句话也不想说。”邱琦无奈地说道。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行业变化迅速,一批崛起的行业巨头在细节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激发了年轻人的创新想法。然而在魅力的背后,在快速迭代和充分竞争的压力下,很多年轻从业者看似千里之外的思考,其实是对厨灶的厌倦。

北京市团委“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在互联网工作的青年约有61.9万人,平均月收入6228.5元,远超其他行业。但49.6%的人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55.4%的人拿不到加班费,说明高端行业不代表高端就业。

年轻的网络从业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知识密集型蓝领工人

调查显示,从人口特征来看,73.0%的员工年龄在28岁以下,平均年龄为26.7岁;67.0%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占12.2%;65.1%的员工在外地注册。

从帖子分布来看,像邱琦这样的产品帖子不多,编辑占19.3%,开发者占11.7%,运营者占11.3%。总体来看,只有34.0%的人能按标准拿到加班费,呈现出月高新低的新特点,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蓝领。

王飞是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刚毕业一年。现在她在2014年8月成立的一家自媒体公司做文字编辑,主要负责公司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的编辑发布信息。

“公司虽然处于平台建设的探索阶段,没有大公司的要求严格,但一有新项目投入就加班是正常的。新项目开工前一个月,是最忙的,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每晚至少额外半小时。这是强制性的,没有加班费。那段时间,我的精力无法恢复,感觉周末从来没有休息过。”

调查还显示,这一群体的人均月支出达到4301.9元,其中生存支出占42.5%,人均月支出占月收入的70%以上,达到90%以上,基本属于收支双高的“穷忙族”。而且,住房情况不稳定,买房自住的只有25.6%,67.8%在北京登记,也就是说,在网上打工的青年群体中,非北京籍的网购青年只占12.3%。租房者平均月租金2146.6元。

王伟最近换了一个离公司近的地方。“交通便利,生活条件好。当然房租也涨了不少。以前房租2000元,现在涨到3600元。”她过去常常在路上花三个多小时。此外,由于项目运营初期工作压力大,她每天都感到很累。“好在工作本身能吸收1600元的差价,工资还是能满足我的心理预期。”。

事实上,这个群体中有60%以上的人是租房的,其中72.7%是合租的。半数以上的人与王飞情况相同,租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其中72.7%是合租。40.2%的人近3年内两次搬家。

从空间分布来看,64.2%的人居住在四环以外,其中39.6%的人居住在五环以外。因此,44.6%的人在路上花了一个多小时,比其他从业者高得多。

高收入是少数,大压力是多数

报告显示,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员工比例较高,占63.7%,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占13.6%

许多从业者表示,他们不清楚职业和工作期望。原因是行业本身的岗位收入是马太效应,两极分化;其次,个人职业流动性和发展瓶颈并存。

调查发现,网络青年工作的流动性也很大。近三年52.5%的人换过工作,工作满意度只有11.2%。但由于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大部分还处于低端水平。行业与时俱进,让知识结构和技能时刻受到考验。一个年轻人感慨地说:“一旦进入IT,就像大海一样深。”

费,是一名刚刚毕业一年的往届学生。目前,他在一家新技术公司工作,开发个人电脑端应用程序。虽然他已经很久没有工作了,但他前后换了三次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在济南一家电脑公司做程序员。感觉每天只写代码,没有未来。碰巧一个知名的女性在线品牌在招聘网站运营管理员,我就趁机跳槽了。”黄啸的前两份工作都没干多久,第一份只干了半个月,第二份只干了半年。“相比济南,上海和北京的工资水平会明显高一些,所以我想去大城市努力工作。”。

网络中的积极分子,现实中独居在家的年轻人

就从业者的人格而言,一方面,在网络世界中,他们是网络改变生活的积极分子和推动者。66.7%的人会关注或参与“人肉搜索”、在线签名、在线声援等网络世界的群体活动。32.5%的人写了太多关注帖,16.2%的评论在微博被广泛转发。

另一方面,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使得41.2%的人在业余时间仍然选择在家上网。但网络上的“大娜”、“红人”的魅力,并不能延伸到线下。现实中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67.5%的受访者在北京的朋友不超过5个,85.2%是同学和同事。

25岁的崔广帆目前在一家著名搜索引擎公司担任技术职务。作为程序员,他也是一个严重依赖社交媒体的病人。每当有网上

一些例如微笑日、跑步计划之类的群体性号召活动时,他总会大量转载进行刷屏服务。

“网络让个人的声音大了很多。我大学的时候曾经做过公众营销号,是面向动漫爱好者的。”在崔光范看来,网络号召力都是通过投钱投精力运营出来的,偶像效应也会有一定效果。“在有了庞大的粉丝基础之后,有时候你说的一句话都可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现在虽然改做技术岗的工作,个人社交媒体也式微了,但还是希望能给人以积极的影响”。

邱琪意识到了自己现实社交缺乏的问题,于是循着自己的兴趣,参加了烘焙工坊的培训,结识了一批工作上各显神通、周末亲如家人的好友。“我还会加入公司的兴趣小组,周末约同事爬灵山,或者去打羽毛球。”在邱琪看来,网络时代都赞同主动选择的自由,然而人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会有哪些奇遇与启发,“所以,不如去更为丰富真实的现实中寻找灵光和安慰”。

总的来说,只有12.8%的从业者对自己的状况不满意。61.2%的人会为了提升自己而参加继续教育,3.9%的人具有自主创业意愿。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他们都对自己充满信心。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