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天还是蓝的,手机只剩5%的电也可以丝毫没犹豫地迈出门,共享充电宝的羊毛遍地飘,不要本钱随便薅。
而此刻,站在写字楼下,看着半小时6块钱的充电宝,付款的手,微微颤抖。抬头看依然是蓝色的天,但,薅过的羊毛,怕是要还回去了。
01
一个字:熬
2015年共享经济爆发,市场规模达到19560亿,一条前所未有的万亿赛道横空出世。
一晃几年过去,曾如火如荼的共享雨伞、共享单车、共享按摩椅、共享充电宝、共享游戏机等等各类项目历经一番厮杀后,基本已经只剩下了共享单车和充电宝。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7年3月到9月,充电宝行业至少完成了30笔融资,总额近12亿元的融资。随后一年的混战中,弹药充足的头部玩家凭本事造势,无数不知名的中后段选手在漫天羊毛中消失。
2018年下半年,大逃杀的获胜者陆续宣布实现了持续盈利。
前不久,怪兽充电宣布冲刺IPO。
02
羊消失了,羊毛也消失了
你家附近的共享充电宝多少钱了?
在上海,充电宝悄然开始涨价,1块变2块,2块变4块,4块变6块。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充电宝租赁交易规模达79.1亿元,增长141.3%。其中街电、小电、来电和怪兽组成的“三电一兽”,共计占领了96.3%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令人发指。
这意味着,在“烧钱占市场与用户习惯养成”两步完成之后,共享经济的故事讲到了第三章:涨价收费。
过去从不要钱到1块钱,还可以说价格不敏感,现在涨到平均3块一小时,有网友发现,成都春熙路上的充电宝,最高甚至达到了10块钱一小时。
网友笑讽:比给我特斯拉充电还要贵,你咋不去抢呢?
在网友愤慨的同时,怪兽充电也在招股书中叫冤:2020年,公司净利润为7543万元,与2019年全年1.67亿的净利润相比,骤降55%。
更精确的帐还可以算下去。
2019年,怪兽总共有454.27万个充电宝,平均每个盈利约36.76元;2020年,可用充电宝总数达到536.08万个,单体利润跌到了14.07。
也就是说,价格涨了,利润却没上去。一方面,我们可以说2020年利润暴跌的真正原因,或许应该是出行减少,共享充电宝的总体利用率减少。
但另一方面,充电宝还是要回答这个问题:钱都到哪里去了?
答案,或许在下游。
03
攻城掠地:头部玩家的地推与内卷
从产业链上来看,共享充电宝产业上游的供应商分散且众多,且技术壁垒并不高。
多数品牌都选择企业自主研发+OME代工的生产模式,少数依靠自己厂的3C技术,对于运营商来说,上游供应商的选择很多,成本支出也相对稳定。
倍电科技某代理商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深圳罗湖区核心地带,将充电宝放在KTV和酒吧等优质场所,平均1-2个月就能回本;在饭店奶茶店等回本期也不超过3个月。
所以,上游压力不大。
头部玩家全情投入的是下游的商户渠道,一场激烈的“地推竞速游戏”就此展开。
具体来说,充电宝业务与商家的合作模式主要分2种,分别是代理商模式和直营模式。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行业报告来看,直营模式下,运营商的主要成本来自设备、商户和地推。在优质点位已经出现了70%甚至100%的与商家分成的情况,平均毛利润为24.85%;代理模式下,运营商的毛利率稳定在10%-30%。
但不论是代理商还是直营,对充电宝企业来说,强化销售人员和地推人员是最重要的制胜法宝。以怪兽充电为例,截至去年9月,怪兽充电有4848名员工,其中,业务开发人员(以地推人员为主)有4170人,占比86%,其他销售和营销人员则仅有462人。
结合行业整体来看,重要的是地推、地推还是地推。
然而,地推的核心也根本不是盲目冲量,随着铺设率渐趋饱和,大家都想拿下人流量大、利润空间更高的商铺,比如医院、学校和连锁餐饮店。也就是说,巨头们新一轮的竞争是冲着优质点位去的,这样的情况之下,行业也无可避免地逐渐走向内卷。
一位常州的火锅店老板说,在街电刚来的时候,开出的分成比例是六四开,商六街四,后来小电也来谈判,分成变成三七开,再后来怪兽登场,不仅分成提出了二八开,还附赠200元进场费。
尽管怪兽要求“独家入驻”,但算了一笔账之后,店主还是选择了怪兽。
在两年前,这样的比例是颠倒过来的。
除了品牌卷着争夺商户,内部激励机制也在卷着地推人员。
充电宝头部公司都开出了对自身现金流压力极大的提成奖励机制,业绩突出的员工一个月签70家商户,若能签到医院或学校这种大商户,一天的总流水就能跑一两千,这样算下来,地推人员的激励金可不少。于是各家的地推开始疯狂拉踩,A说B设备老旧,B说C的收费高,C说D的性能不稳定。
于是,商户渠道和地推激励制度的双重“大大卷”,让很多充电宝公司不得不铤而走险:
从业人士曾透露:“目前主要几家公司都分别有员工端和商家端两个后台,员工后台可以暗箱操作设置公司与商家的分成比例,而商家端只能看到分成后的收入金额,实际更多收入都已流入企业账户里。有商家也曾怀疑分成数据造假,但却无从查证。并且主要的几家共享充电宝公司都存在向商家虚假分成的‘通病’,尤其针对高分成合作的商家暗地操作和蒙骗商家,在行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如此大的内卷压力,在怪兽的招股书中也能窥见一斑:过去两年,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3.62亿元、21.21亿元,占收入比分别是70.8%和78.2%。具体来看,营销费包含佣金、入场费以及向业务开发人员的激励报酬。
怪兽充电的入场费从2019年的1.06亿元增至2020年的3.8亿元,增长了约260%。这也难怪要涨价,羊毛出在羊身上,绵羊终究还是消费者自己。
而在美团进场后,情况又变了。
2020年5月,美团重启了共享充电宝业务,美团充电负责人魏长松在接受采访时说:“从2020年5月开始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的投放覆盖,每个月大概能投放七八万的商家,到现在每个月的投放数量翻了四五倍。”
04
涨价缩影:你是哪一层的消费者?
共享充电宝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还是租金。
以怪兽充电为例,它主要业务有3个:移动设备充电、充电宝销售以及其他,而2020年它各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96.5%、2.8%和0.7%,充电业务几乎贡献了全部营收。
这是行业本质决定的:充电宝满足的是低频应急需求,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品牌粘性并不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门B2B2C的产业,场景对需求刺激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倒逼了平台换一种新的打法:强地推、重运营、争夺优质点位。
在一栋A级商场中,每层楼的充电宝价格都可能不同。在同一个机场的国内航站楼与国际航站楼的价格也可以不一样。
最夸张的案例在上海的某商场里,根据每个楼层商家属性的不同,租金定价能相差30%以上。
一楼的喜茶、二楼的连锁奶茶店的怪兽充电设备,收费为2.5元半小时、20元24小时;三楼的餐饮店中收费出现了下降,2元半小时、20元24小时;高楼层的KTV和电影院半小时2元不变,封顶价格却变为50元。
这样的区别对待,或许是因为大数据下的精准定价所导致的。比如,后台积累了大量的消费数据认为:高楼层的封顶价更容易做到,而奶茶店的消费者比起餐饮店的消费者,更能接受2.5元半小时的价格。
05
集体困境:新的增长曲线在哪?
除了给手机续航之外,如何实现自我续航?除了充电业务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想象空间?这或许是充电宝品牌需要回答的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几家巨头也有了新的动作。比如在营销上花心思:尝试与衍生IP合作,打造文娱元素的活动;与多业态场景合作,打造文化场景;再或是利用大数据有效定位用户需求,提供产品定制和会员积分服务等等方式,来增强用户粘性。
此外,市场也是相对利好的。从数据上来看,共享充电宝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并不高,逐步扩大的铺设范围和低线城市的拓展,还是能够带来可观的利润空间。从需求上来看,2019年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了16亿,在庞大的手机持有率之下,还有5G技术对智能机充电需求的加码。
当然,有肉吃也有打要挨,许多外在危机在为其唱衰。高锂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石墨烯电池的研发、无线充电技术和快充技术的推进,这些都是显在的威胁。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留给共享充电宝的红利期还有约3年,窗口期还有约5年。未来,共享充电宝的棋局要怎么走,我们拭目以待。
但对于我们这些纯C端用户来说,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共享充电宝的价格,还能回到五年前吗?
免责声明:本站所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会员依法应对其提供的任何信息承担全部责任,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为保障您的利益,请注意可能的风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