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开始流血抢项目:估值一晚涨1亿,签合同立马打款 “人们说报复消费,但我看到的是报复投资。”一位投资者说。
随着疫情的累积,2020年下半年投资节奏明显加快。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从2020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VC/PE投资案例数从1751件增加到2776件,投资总额也从1788亿增加到2135亿。
目前,投资机构的“内卷化”越来越明显。“今天都是投资者把我的钱拿给创业者。”金沙江风险主管合伙人朱小浩此前在一个论坛上开玩笑。
“内部滚动化”主要体现在VC竞争项目中。投资者的手段不断出现,要时刻注意跟随的项目,像销售一样一次性销售自己过去的业绩和投放后的服务,担心已经谈过的项目被砍掉或提高评价值。(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骄傲)()一些投资者表示,目前的投资甚至取决于与创业者的“社交”。
更夸张的是,一位投资者在铅笔上写道:“仅一夜之间,项目价值就上涨了1亿。原来确定了2000万(10%),一夜之间被其他VC3000万(10%)代替。”
Sans",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 "WenQuanYi Micro Hei", SimSun, sans-serif;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如今,“快”似乎成了唯一的致胜法则,有的投资人为了抓住好项目,不尽调先打款;有的直接把投资协议的金额一栏空着,让创始人出价;或者有的投资人会主动拿着合同、打着飞旳去和并没有投资意愿的创始人谈。创业者在融资过程中更多地占据了主动权。有创业者表示,上一笔融资的钱还没有全部到账,新的一轮上亿元融资就即将完成;有创业者在刚刚透露出要融资后,立刻就有数十家机构找上门来,这时他则有充足的底气与反向尽调投资机构。
不过,投资火热并不代表投资人在盲目撒钱。一位投资人就表示,“创投行业本身一直就是二八定律,优秀的头部项目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好项目的投资是靠抢的,这一点在往年亦然如此。”
VC“内卷”,想投进去要凭关系
“我感觉自己现在就跟做销售的一样,要一遍遍地跟项目方讲自己过去的业绩、增值服务等,做很多说服工作,对方才能给我一个投资的机会。”某机构投资经理林飞吐槽道。
2020年下半年,投资节奏明显加快。临近2021年新春前夕时,这种现象愈发明显。据铅笔道统计,2020年12月的投资者事件共计672起,较上个月增长34.13%,较去年同期增长33.07%。
“都说年底的时候,投资人们早早地去度假了,但我身边的同行们都是一个比一个忙碌。”上半周开项目会,下半周出差,周末整理材料,周一汇报,基本每天都满满当当,工作安排几近“007”,这就是林飞及身边同事们现在的工作状态。
他还表示,“内卷化”现象,在VC行业也越来越常见,这主要体现在争抢优质项目上。
抢法则多种多样。
有“矜持”一些的:始终保持和创始人的密切沟通,不停询问对方项目缺什么,投资机构能给他们什么,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麻烦,后续能怎么赋能。“知名机构这个时候就很有优势了,强调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投资过的案例,突出老牌基金的价值、投资优势及资源。”
有“放下身段”的:发现项目后立刻飞到项目方身边,身心都时时地跟着创始人,密切跟踪公司的融资进展,每隔几天就约创始人见面,抢在同行前用最快的速度拿下项目。
还有“不太体面”的:林飞最近就有过项目在临近签约时被截胡的经历,当时就差签字了,但竞争对手知道后给出了优于他们机构的条件,让创业者中断了合作。
“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啦。”林飞有想去找这位出尔反尔的创业者说说理,但后来还是放弃了。
这种“见钱眼开”的事件现在越来越多。某早期投资机构合伙人白恒分享道,一位投资经理告诉他,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的项目在融A轮,对方提出2000万人民币占10%的股份。
“看了项目后,我说好,可以投!”但是到了第二天这位投资经理跟他说,没机会了。某一家知名VC要投3000万元,还是占10%的股份。
白恒介绍道,现在的优质项目的情况是,你不投,有的是其他人投。他经常在项目方的办公室遇到同行,这个时候就只能各凭本事。
近期,白恒刚谈好一个项目,但却是靠人情才拿下来的。“前几天,我们之前刚投资不久的一个项目创始人跟我发信息说,‘老白呀,我们马上要融下一轮了,你要不要跟,我们是朋友可以优先考虑你。’在这位创始人看来,让我投资已经是给了我很大的面子。”
现状确实也是如此,据白恒了解,这个项目传出要融资后,至少有20家机构找上门,其中不乏国内排名前几的知名VC。
在白恒看来,如今优质项目的投资时,会有各种各样的基金“闻着味道”过来争抢。“现在不投进去,下一轮肯定要涨,翻倍是常有的事,所以现在即便贵一点,也要投下去。
投资靠手速,不尽调就打钱
研究市场、尽调看项目、汇报做决断……
其实一直以来,投资人的工作早就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流程规则。但是现在,“快”似乎成了唯一的致胜法则,所有方法论和规则都有可能被打破。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到自己“抢项目”的经历。有一家做饰品连锁线的公司是今年发展很快的一家公司,今年至少已经融资4轮,梅花在投的时候“根本没有DD(尽调)的时间,也不允许修改投资条款,谁先打钱谁就能投进去。”
吴世春称这种投资叫“盲call”。一些非常火的项目上就是这样,基本都是“背靠背”的方式融资。如果投资方晚点打款、晚点进场的话,就有可能被项目方甩掉,没有机会投资这个项目。
“不尽调就打钱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是仅限于头部的优质项目。好的项目大家早就了解差不多了,也都提前接触过,那就看谁打钱快。”白恒也对铅笔道说道。
为了抢项目甚至省掉尽调流程,投资似乎也进入了“拼手速”的时代,白恒和林飞都因为手速慢错过项目。
林飞此前曾跟过一个项目很久,投资双方也大致达成意向。“我觉得,还是要按规则行事,把尽调流程走完的,没想到刚和内部开完会,对方就说已经签了另一家,之后只能跟投一小块份额。”
白恒的遭遇也类似。有一个项目是他从疫情爆发前就开始关注并跟进,但是因为疫情,双方一直没能线下见面。在他想等疫情稍微缓和一点就继续推进的时候,对方告诉他已经拿到另一家机构的投资。“所以今年有些时候我会放松尽调的要求,可能没有那么严格,有些过程能省就省略。”
在白恒看来,继续按照流程行事的下场就是:你还在尽调,可其他机构直接甩支票过去签约。
有同行跟他分享过自己的“悲惨遭遇”:这位投资人有想过投资一个小众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先是按部就班地对接,做市场调研,他一度认为除了自己没有机构会来争抢。但是有一天项目创始人打电话过来说,有其他机构负责人直接来他办公室要求投资。再过一小时,对方第二个电话打过来说,“投资方的钱已经到账了”。
“不尽调先打款”这种现象,即便是科技含量颇高的半导体领域也很常见。
此前一位半导体领域的资深投资人对铅笔道表示,现在投资互联网、新消费的机构,也来看半导体。很多投资机构为了拿到一个好项目,把合同打出来投资金额空着就签字、盖章拿给创始人。
FA与创业者翻身:估值飞涨,手握10个TS反尽调
“转行做FA吧!”林飞最近在朋友圈经常看到这样的梗。
变现周期短,投入成本低,FA行业的优势在投资火热的时候更加明显。近来,林飞有一种感觉愈加明显,投资人和FA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变化。在以前,都是FA主动联系林飞推荐项目,但是现在经常是他去向FA索要项目线索。
可这样一来,为了多赚钱,FA会把价格拼命往上抬。“而且FA推过来的项目大概率被无数人看过了,再投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他说道。
手中有优质的项目,就是FA最大的底气。在某知名FA机构就职的黎苒表示,在创投市场中,投资人、创业者、FA三类角色中,通常FA一般会弱势一些,业务没有保证,甚至有时会被赖费用。
但是现在他手中的很多项目都得到了众多机构的青睐与抢押,有许多基金合伙人都纷纷与其联系,试图拿到为数不多的开放份额。“一个好的项目拿到10个TS并不少见。”
这个时候话语权就来到了创业者手中。
创业者李琦对铅笔道透露,他的公司上一轮融资的钱还没有全部到账,新的一轮上亿元融资就即将完成。据他介绍,在透露出融资意向的时候,就有大约20家机构前来争抢。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微信里多了70多位投资人的好友。
让他感到受宠若惊的是,不少机构与他直接接触的都是机构的一把手。但通常而言,前期意向企业都要通过投资经理、投资总监一轮轮去接洽。甚至是在做完尽职调查和被机构认定后,创始人才有可能在最后见到合伙人。
不尽调就打款的经历,他也经历过。“真的就有投资人直接飞过来,下飞机直奔办公室。意思很明确,只要我签合同,他们就立马打钱过去。”
这样的变化让李琦颇有时来运转的感觉。他有足够的底气从容应对投资机构,并对于接触的投资机构也开始做起了尽职调查。“每家机构的规模、投资策略、理念及回报预期不同,给创业者带来的资源质量也不一,决定接受哪家投资机构的资金前相当重要。”李琦说道,“既然主动权在我,那更应该好好考量。”
另外,他并没有选择上一轮的领投方继续领投,虽然对方在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就联系了他,但他也没有卖对方的面子,“主要是估值问题没有谈妥。”
因为疫情,企业发展承压,包括白恒在内的很多投资人期待估值虚高的项目会有所回落,可实际上,大部分项目的估值更高了。他看过的一些公司估值一天比一天高,有的甚至直接翻倍。
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此前也对外透露,从去年初到现在,至少有100多家近期融资的经纬系公司,估值翻了2-8倍。
报复性投资?不存在的
“我们开玩笑说,疫情过去后,人们说报复性消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报复性投资。”光速中国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宓群在去9月的一场论坛上说道。“大家都在抢项目,估值之前低下来过,但现在完全没有比以前低。”
“大家感觉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其实在我们投资界还是蛮热闹,大家争前恐后还是很厉害的。”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同样表示。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也称,现在投项目不再那么容易高举高打。“今天都是投资人求创业者,你拿我的钱吧。”
变化的因素之一是疫情积压。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投资人们纷纷表示会将投资工作推迟到下半年。
而且,“优秀的项目留给VC的可投资窗口期非常短,所以决策速度要比以往更加迅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眼下呈现出的较火热的投资态势。”创世伙伴资本主管合伙人周炜对外表示。
疫情随时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也成为投资人加速下注的又一因素。“对于投资人们来说,就像有刀子在后面逼着你不断加速。”白恒说道。
另外在他看来,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疫情外,还有就是如今创投圈的马太效应正愈演愈烈。越是艰难的时候,越会促使资源向行业头部企业集中,这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我认为自己的投资并不盲目,创投行业本身就一直是二八定律,优秀的头部项目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好项目的投资是靠抢的,这一点在往年亦然如此。”白恒认为,所谓的“报复性投资”,其实并不存在,大家都很理性。
优质项目总是跟头部基金相伴成长,一次融资其中不仅仅关乎钱,还包括名誉背书。被头部基金投资,项目就等于在行业和媒体面前公开亮相,根本不愁下一轮融资。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内卷化”愈发严重的现在,谁能募到更多钱,能给出更高的估值,谈判的筹码就更多。在白恒看来,“能投进顶尖项目的,可能就是那不到十家的的头部机构,很多中小机构可能都没有机会参与抢夺。”
创投行业“内卷化”,大批投资人消失在2020。数据显示,2020年VC/PE管理人减少数量创下历史之最。
有知名投资人之前表示,行业两极分化早就该出现,PE/VC投资不应是全民式的,中国市场最终的头部可能就是现在总量的5%。
“也许,是时候离开创投圈了。”林飞最后说道。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站所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会员依法应对其提供的任何信息承担全部责任,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为保障您的利益,请注意可能的风险安全!